宋朝宰相李昉,在他辭官退隱之時,恰好遇到上元節,京城到處張燈結綵。
太宗皇帝令安車歡迎他,賜他坐於皇帝座榻旁邊,手中拿著御用酒樽,揀選最珍貴的果子賞賜,並說:「卿是一位善人君子,兩任在宰相位上,不曾有傷人害物的居心,這是朕最懷念卿的地方啊!」
李昉回到家中,訓戒子女說:「我在相位時,雖然沒有建立奇功偉業,讓國人驚動的地方;然而不曾隱蔽別人的好處,或者忘記提拔上進的人,也不在暗中欺騙別人,衡量自己的德性,謹守自己的本份,以上四點自認還可以。」
李昉接著說:「今日,承蒙聖上在群臣面前,以善人君子來稱呼我,我怎敢擔當聖上褒獎的話;故而今日我希望大家能夠實踐我所說的四點:對於君王要忠,對於親長要盡孝,謹守修持本份,自立自強。」
※ ※ ※
世人之心中常以為「德」乃高深難為之事,認為「德」非一般人所能做到之事,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,故而因不瞭解而導致行為上之偏差與失錯。
德者:就是只要秉持應該做的,且能安分的去做,正正當當的去行,不要危及他人,不要傷及他人,這就是德的所在。如一個人能安本分,在正常的生活規律上去行、去做,你就是在正德、在養德、在行德,久而久之就能正行正念,日積月累,你就是一位高德者。如一個人自小就能正品而行,到了晚年,也就是一位德高者。
所以說,德並非什麼高標準、做不到之事也,當然如果能在公益上或是眾生之普化上再下工夫,那進德之果更是高大,此種則可慢慢的去培育,不必人人都去進行,只要正己之德,則社會即能達于純樸安詳矣。
先正己之德,始可安己之身,這是連帶相關的,如不能正己之德,相關的必敗己之身,這也是不變之理,所以說能安分者,絕不會為非作歹之理,所以世人當明悟而行之,以為正己化人,求得真正美好之人生。
思歸覺路-第四十七章 正德安己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