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

跟蝸牛去散步

  一個小和尚在師父的安排下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。蝸牛慢吞吞的爬行讓他深感厭煩,不由心生埋怨,一路上數落著蝸牛。

  但當他安靜下來不再抱怨的時候,他卻聞到了沁人心脾的花香,聽到了久違的蟲鳴鳥叫,看見了滿天的璀璨星光。


  這時他頓然領悟,原來師父不是讓他牽著蝸牛散步,而是安排蝸牛牽著他散步啊。


※ ※ ※


  一個人的生活包含行、住、坐、臥等動作的交替變化,因此修行也離不開行、住、坐、臥四種威儀,若是禪修者修行的方法只有坐姿,那就會與現實生活脫節,無法融入生活中修行。


  《雜阿含經》記載許多有關經行的場所、利益、時間與實踐方法,茲分述如下:


  一、經行的意義


  織布機或編織物上的直線,稱為「經」。故,「經行」就是如編織物的縱線般行走。


  二、經行的場所


  《雜阿含經》記載:「爾時,世尊出房露地經行。」、「爾時,尊者阿難於園門外經行。」、「時,有眾多比丘出房外林中經行。」……。經中大多數所記載的經行場地,是戶外「空曠之處」。但是若環境不許可,在室內有適合的場所亦可做經行。


  三、經行的長度


  經行步道的長度無一定的規範,而是必須視環境而定,因此,十步、三十步、五十步皆可。若對初學者而言,二十步是比較適合的長度。


  四、經行的利益


  《增支部》記載︰「經行有五種效益。哪五種?(一)耐遠行;(二)堪精勤;(三)少病;(四)吃喝、嚼嘗後,幫助消化;(五)由經行的操練而久住於定。」


  五、經行的時間


  佛陀時代的弟子除了中夜(晚上十點至凌晨二點)睡眠之外,在白晝、初夜及後夜,都藉由「經行」與「禪坐」,淨除五蓋。而一次經行的時間,以不少於三十分鐘為原則。


  六、經行的實踐方法


  (一)直行;(二)不疾速;(三)不急、不緩;(四)身正直、不搖擺;(五)不過度低頭;(六)收攝六根,只注意眼前約一公尺半之處。


  坐禪過久容易造成昏沉或產生身體的疼痛、不適,因此每靜坐四十至九十分鐘後,可起座改為經行,以此交替練習。


  初學者可在安靜的步道上或房間內練習,因為初學者心較散亂,五蓋又強而有力,因此容易失去正念,如果將經行速度放慢,或將走路的過程以分解動作進行,這樣比較容易做觀察。待未來熟練之後,就可以和平常一樣自然的行走,並且一心專注保持在當下,正念清楚地覺知每一個姿勢動作的變化。


  在經行時,要覺知於腳和腿的動作,右腳開始起步時,覺知「抬起」,移動時,覺知「移動」,放下時,覺知「放下」。而且只要保持正念清楚走路的變化過程,不要做任何的推理、暗示、思考、判斷。左腳也是一樣如此。


  走到盡頭時必須轉身並朝反方向走,一般在還差兩三步時,會察覺到想要轉身的意念。走完最後一步,真正要轉身時,注意「轉身」,一隻腳抬起時,注意「抬起、轉彎、放下」,另一隻腳也是如此。然後起步走回去時,注意「抬起、移動、放下」。


  經行時若有禁不住的誘惑,而眼睛餘光「飄忽」時,應立刻覺察「想要看」或「飄忽」,然後將正念移回到腳的動作上面。日常生活或因環境關係不方便慢行時,可以只簡單地注意「左右、左右」、「生滅、生滅」即可。


  經行的重點不在於分幾個步驟觀察,而在於是否能覺照當下身心現象的變化。如此,禪修者就可從經行中,清楚的經驗到,每一個行走只是身、心(五蘊)互依互緣,所產生出來的作用而已,沒有一個我在內,因而體會到無常,並進一步經驗到身、心對六塵境生起貪染的禍患,因此生起離欲之心。


禪修的重要-第四二章經行(行禪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