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道院副院尊觀音 菩薩
聖示:人依著居處之地的差別,容易改變原有的氣度。站在高山峰頂之上,胸襟自然寬廣無際;坐在潺潺河流之畔,傾聽水流聲和觀賞游魚,則心情自會超越俗世之感;在雪夜中讀書,四周沒有雜亂之音妨害,則精神自然清淨。諸此種種,這都說明了如何修養人的胸襟氣息、風度的最好方法。
陳生:學生恭向恩師頂禮五叩首!
菩薩:賢生免禮!
陳生:廉潔清白的人,往往沒有容人的雅量;寬仁大度的人,往往又缺少果斷的決心;聰明的人,容易失之苛求嚴格;正直的人,容易陷於驕枉過正。如果說清廉的人能有容人雅量,寬仁大度的人能兼有果斷的決心,聰明的人不失於苛求嚴察,正直的人不失於矯枉過正,就所謂不失「中庸之道」了。
菩薩:是的。能夠這樣沒有「過猶不及」的毛病,可以稱之為有懿德的賢人。
廉潔清白高尚,乃是值得尊敬的行為;所以,有廉潔清白行為的人,固然可以把自己的人格很有效果的提高,可是往往他們半疑半忌,器量狹小而沒有容人的氣度。
反之,有度量而又寬仁的人,當然是很受人推崇,可是他們又多是自己缺乏決斷力;聰明的人,如果沒有智慧來指揮他,則聰明的人有時仍會為聰明所誤;正直的人,多有和一般人不相同的作法,這作法有時也可以說是正直之人的短處。
由以上來看,廉潔清白的人必須要兼有容人之度量,寬仁大度的人必須要自己富有決斷力,聰明的人必須不要加害於他人的聰明上,正直的人不要存有奇怪的行為;人能夠如此,就沒有太過份的弊病了,期望諸子明白如何修養己身。
陳生:修身之道:
儒教主張由外而制內,即是:非禮勿視、非禮勿聽、非禮勿言、非禮勿動。
道教主張不見可慾而使心不亂,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。
釋教主張拋棄四相: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。
修心之道:
儒教提倡「格心物者,復性初也」,即心不在焉,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食而不知其味。
道教提倡「澄其心而神自清,自然六慾不生,三毒消滅。」
釋教提倡「掃三心」,亦即是過去心不可思,未來心不可想,現在心不可存,事來則應,事去則忘。
以上所言,乃是我在進德修業所學習的,現在正努力以赴之中。
菩薩:俗語說:「人比人氣死人」,喜歡與人比較,但總有不足之處,而且比不完;若是不與人比較,認為自己是最幸福的人而知足,則可以拋棄四相,就沒有你我他之比較,也可以除嗔毒,心情輕鬆,身體就健康。「時到時擔當,無米煮蕃薯湯」,亦可以掃三心,事來則應,事去則忘。總之,一枝草一點露,天無絕人之路。
爾們未修道之前,對於身外之物常呈現出貪慾,而且多多益善;修道開悟後,了解一切身外之物都是空的,猶如過客,生不帶來,死也不能帶去,因而逐漸淡薄物慾。如今明理之後,六根雖有接觸萬物,心卻不動搖,心不在焉,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食而不知其味,萬物雖有,卻染不到心性。
陳生:恩師所開示,猶如《心經》所說: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」
菩薩:所以,修子為著自己之性命,雖是障礙重重,也是要加緊修行。
可。停筆。 吾退!
陳生:學生明白。謝謝恩師慈悲指導!學生恭送恩師聖駕五叩首!
節操養正氣 - 第卅一章 五蘊皆空‧可度苦厄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