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句話說:「不能實踐在生活中的信仰,就不是信仰。」
如果你天天燒香拜佛、虔誠禱告,卻不能對身旁的人付諸一點關懷行動,那麼,你所做的一切又有什麼意義?
從前,有個富貴人家的太太,經常帶著許多雞鴨魚肉到廟裡求神,希望神佛能夠保佑她以及她的家人。
有一回,廟裡來了一位智者,看見富太太的行為,就趁著富太太不注意的時候,把她帶來供奉神明的大魚大肉,分送給廟門口的飢民,接著,又把廟裡的神像全部砸爛。
不久,富太太發現自己帶來的供品不翼而飛,只剩下滿地的神像碎片,感到非常訝異,問智者究竟發生了什麼事?
智者解釋說:「這些神像為了搶奪妳供奉的食物,爭得你死我活,最後同歸於盡。」
「這怎麼可能呢?」富太太生氣地說:「你分明是在睜眼說瞎話,這些神像是泥塑的,怎麼可能打架?」
「這就是了!」智者不慌不忙地說:「這些神像是泥塑的,又怎麼會吃你帶來的食物呢?」
說完,智者示意富太太往廟門外看去,富太太看見那些飢餓的遊民們拿著她帶來的食物喜悅滿足地吃著,頓時豁然開朗。
可不是嗎?如果我們不能愛人,不能為身邊的人付出些什麼,又該拿什麼去獻給上帝、神佛呢?
※ ※ ※
人世間乃是成就之考校場,亦是眾生富貴貧窮之審核所,而當世之一切榮辱皆為過去生中之善惡點滴的總成果。
行善的人,打從心裡的歡喜,造作世間一切善行為。眾生若是對某一些善行感到不認同之時,便對這些善行不能產生喜悅,於是便不會去造作該項善行。
在俗世之間,欲造作各項善行,實在是非常容易,諸如:為獨居老人送便當,為貧童助學,為貧校樂捐建設經費,甚至為生態做保育,為地球環境做環保,減少垃圾製造量,都能為我人累積廣大善緣以及累積福德等級。凡有眾生平時不浪費食物,更可將節省下來之福份,配送於國內外貧童,甚至可養活他人一家生命免於死亡,而所累積下來之福德,將是不可思議。
過去的造作,現時的富足福報;如今更該勤造作諸善行,以利益眾生。並且持以一顆歡喜的心情回饋社會,以歡喜而愉悅的心去為獨居老人整理居家環境,使老人感受到社會的溫馨,是一項莫大的福報。若能自我減少些物質欲求,轉向為貧童助學,助免於飢餓,使未來多一位社會中堅,乃功不可沒。而本身乃藉由長期之善良功行的造作,一方面是行善,一方面是在鞭策自我對於仁愛的持久度,藉諸行善正可考驗我人對於諸般善行是否夠真誠。
慈悲喜捨,在行善的路程中便可見端倪,眾生若無真心誠意,要造作善行,則必不能興起愉悅;因此,欲令其行片微小善都是很困難的。並且稍有捨予,則欲求隨捨予的同時亦起妄念,稍有不順遂意,便言無效應,卻未反省自我一生善造作多少,惡又積累多少,脾氣毛病改變多少。
總之,脾氣不改,善念難生;毛病不改,福慧不彰。唯有真心修身之人,始能恆修諸善,以達正果,結造清譽,香傳萬世也。
寶德雜誌-第52期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