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清劉鶚於《老殘遊記》提到兩個酷吏:玉賢和剛弼。玉賢和剛弼並不是因為官貪贓而可恨,乃是為官過分剛愎自用的「清廉」而可恨,如此的清官甚至比贓官更可怕。
因為他們自信不貪財便可以俯仰而無愧於天地,因此完全不講求證據,研判事實的曲折,只相信自己武斷的成見,最後卻因他們的陋見而殺人誤國。
故劉鶚假書中人老殘歎道:「贓官可恨,人人知之;清官尤可恨,人多不知。蓋贓官自知有病,不敢公然為非;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,何所不可為剛復自用,小則殺人,大則誤國,吾人親目所見,不知凡幾矣。」
※ ※ ※
剛愎就是凡事認為自己的意見都是對的,而對於別人的意見不願採納,這種人的自我主觀很重,所以對於事情的處理判斷往往會流於差誤或偏激。剛愎自用的人,對於公眾所認定的事情會提出相反的意見,因為他不能忍受別人來支配。
這是人類劣根性的一種,它輕則使一個人成為不受歡迎,不願親近的人,重則妨礙了成就大功名,大事業的機緣。試觀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君、名臣、钜子,就因為這剛愎自用的劣根性而招致身敗名裂的厄運。
人的才智有限,活於世上所學所知,並未能使自身成為萬能萬知。在有限的成長中所學到的最多只能使處世立身有所本的知識而已。若有其中特殊成就者,亦不過比常人多為廣知,這還必須具有更高的智慧,經歷等種種因素才能充實自己,增加才智。所以說:人非萬能。既然所知所學不足以對任何事來作適當的判斷及處理,而卻又因劣性剛愎自用,於是行為上自足以造成缺憾了。
俗云:三個臭皮匠湊成一個諸葛亮,又云:三人行必有我師,這就說明了人活在世上,所知所學各有所長。唯有取人之長方能補己之短,集思廣益,就說明了處事若要圓滿無遺漏,那麼就要聽取他人的意見,綜合加以判斷,對則取之,錯則棄之,如此方為明智之見。絕非自以為是,固執己見而能萬事順利成功的。
《茫海歸舟》第十九章 述剛愎之害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