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7月27日 星期三

證初果的條件

 

濟公活佛 降


詩曰:勝敗得失去莫追,人生終究步殘暉;

   遍嘗世味無須記,往事流雲夢裡飛。


聖示:吾今日降著:「證果之路」


  第卅五章 證初果的條件


  四種果位中,證「初果」是最重要的,為什麼呢?因為,證初果之後不會退轉,剩下的道與果就會法次法向,未來無論如何演變,最多七次人間、天界輪迴轉生,就能獲證二果、三果與四果阿羅漢,差別只在於時間的問題。


  在所有的道果中,初果是最難生起的。因為,一個人要洞見到「我不存在」的實相。身不是「我」,只是世間的物質;心也不是「我」,它可以完全自行運作,根本無法指揮它。這就是最難之處。


  然而,昔時許多出家眾與在家眾,於聽完佛陀的開示後,就證得初果。由此可知,證初果也並非如想像中困難。因為,證初果有三類,茲說明如下:


  第一類初果:淨信不疑,持戒清淨。


  《雜阿含‧舍利弗經》中記載:


  有一次,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當時,世尊告訴舍利佛:「如汝所說,『流』者謂八聖道;『入流分』者有四種,謂:親近善男子,聽聞正法,內正思惟,法次法向;『入流者』,成就四法,謂:於佛不壞淨,於法不壞淨,於僧不壞淨,聖戒成就。」


  初果「須陀洹」翻譯成中文是「入流」,就是像高山流水必定會流向大海之意思,所以,入流就是指已經進入聖道之流,未來必定會流向般涅槃。而「入流者」成就:於佛不壞淨,於法不壞淨,於僧不壞淨,聖戒成就等四法。意思是說,對於佛、法、僧能淨信不疑,持戒(在家眾持守五戒)也一定不會破戒。反之,如果仍會破戒,就絕不可能是已證初果者。


  佛陀時代,在家弟子中布施第一的男居士是給孤獨長者,而布施第一的女居士則是毘舍佉。毘舍佉曾經捐獻鉅資興建宏大的講堂,佛不僅聽許之,且令目犍連者監工建造,歷時九個月完成,分上下二層,稱為鹿子母講堂。


  而毘舍佉在七歲時,有一天,佛陀經過跋提城。毘舍佉的祖父帶著她去聆聽佛法,開示結束後,毘舍佉即證得入流果(初果)。七歲的毘舍佉不懂禪修,不懂禪定,但因對佛、法、僧淨信不疑,能持戒清淨而成就初果,也關閉了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等三惡道之門,即是最佳例子。


  凡夫對於佛、法、僧的信心有進有退,持戒時好時壞,而初果聖者親身體證佛法,自然斷除對三寶的狐疑,成就對於三寶的不壞信心,並且持戒清淨。因此,四不壞淨是初果聖者的成就之一。


  第二類初果:見法初果。


  所謂見法即是見到生滅法,也就是懂得「思惟」和「隨觀」,見到五蘊身心是無常、苦、無我。


  第三類初果:斷除三結。


  「結」是繩結,有纏繞、集結的意思。斷除三結即是斷除身見結、戒禁取見結、疑結。身見結,即是認為色身是我,或色身外有我,色身在我中,我在色身中,心(受、想、行、識)也是一樣。以自我為中心的感覺,就是身見結的具體表現。


  戒禁取見結,是一種迷信行為,例如:認為透過苦行、宗教儀式、某種特定行為……等,就可以證果解脫。


  「疑」是對佛、法、僧、戒的懷疑或猶疑不決。證初果者尚未斷除貪、嗔,所以仍會享受感官欲樂,但他不會掉進感官欲樂的陷阱,是屬於沒有「我見」的貪;他也仍會生氣不悅,但不會記恨,是屬於沒有「我見」的嗔,而且最終必定會證得涅槃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