獲取知識
晉代的大文學家陶淵明隱居田園後,某一天,有一個讀書的少年前來拜訪他,向他請教求知之道,看看能否從陶淵明這裏討得獲得知識的絕妙之法。
見到陶淵明,那少年說:「老先生,晚輩十分仰慕您老的學識與才華,不知您老在年輕時讀書有無妙法?若有,敬請授予晚輩,晚輩定將鐘聲感激!」
陶淵明聽後,捋須而笑道:「天底下哪有什麼學習的妙法?只有笨法,全憑刻苦用功、持之以恆,勤學則進,怠之則退。」
少年似乎沒聽明白,陶淵明便拉着少年的手來到田邊,指着一顆稻秧說:「你好好地看,認真地看,看它是不是在長高?」
少年很少聽話,怎麼看,也沒見稻秧長高,便起身對陶淵明說:「晚輩沒看見它長高。」
陶淵明道:「它不能長高,為何能從一棵秧苗,長到現在這等高度呢?其實,它每時每刻都在長,只是我們的肉眼無法看到罷了。讀書求知以及知識的積累,便是同一道理!天天勤於苦讀,天長日久,豐富的知識就裝在自己的大腦里了。」
說完這番話,陶淵明又指着河邊一塊大魔石問少年:「那塊魔石為什麼會有像馬鞍一樣的凹面呢?」
少年回答:「那是磨鐮刀磨的。」
陶淵明又問:「具體是哪一天磨的呢?」
少年無言以對,陶淵明說:「村裏人天天都在上面磨刀、磨鐮、日積月累,年復一年,才成為這個樣子,不可能是一天之功啊,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!學習求知也是這樣,若不持之以恆地求知,每天都會有所虧欠的!」
少年恍然大悟,陶淵明見此子可教,又興致極好地送了少年兩句話:
勤學似春起之苗,不見其增,日有所長;輟學如磨刀之石,不見其損,日有所虧。
※ ※ ※
子夏曰:「百工居肆以成其事,君子學以致其道。」昔時,子夏夫子曾經言道:「各行各業之人,只有透過認真學習以成就各種器物,君子者亦必須用心學習一切知能,才足以通達一切的道理。」
眾生想要在這個娑婆世界裡謀得一定的地位,必須不斷的審視及覺察本身之性向所屬,再朝屬性中的知識及專才認真的用心學習,並且加以落實,才能夠令學習來的技能有所成長。就好比眾生在學堂上,教師非常勤奮的想要將所知道的學問傳授給每一位學生,但身為學生的自己,卻未能用心的聆聽,並且未專注的記取上課教師的一切教授;回到家又不願意實地的將課堂上所教授的進度再復習一遍,導致雖然教師殷勤的教導,但學生們懶得實地習作,那麼必然無法有所成長,何況是想學以致用呢!
謙謙君子在社會上時時行道,對於各種道理、學識亦必須用心的加以學習,使本身知的領域廣闊並不斷的增長見聞,讓新舊的一切所知更能夠融會貫通;若能夠如此勤以行持,自然而然的可以達到知無不周、行無不利的境界,並且一切所學之道理皆能實際上活用在日常生活間。
能者,不但其所學的足以印證其所知的程度,並且用其所行尚能印證其所知的領域,以此知行如一,學用相符之間便無有不利,乃無有不妥,皆可以學用兼備,就這樣知行相益也。
寶德雜誌160期-述論:君子達通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