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8月11日 星期五

異即不問,如何是類

 

  有一天,南泉普願禪師對大眾開示:「現在的行者,應該發心向異類中行。」


  趙州從諗禪師聽到南泉普願禪師這麼,馬上就問:「先不談『異』字,請問師父,什麼是『類』?」


  南泉普願禪師聞言,便兩手按地,故意做出四獸類的姿勢。


  趙州從諗禪師見狀,立刻向前,一把南泉普願踢倒,然後跑進涅槃堂大叫:「後悔!後悔!」


  南泉普願禪師命侍者去問趙州從諗禪師,究竟他在「後悔」什麼。


  趙州從諗禪師只是輕鬆地回答 :「我懊悔沒有多踢那隻獸兩!」


  南泉普願禪師聽了趙州從諗禪師的答覆,不但沒有生氣,反而更加器重趙州從諗禪師的靈利根機。


  南泉普願禪師以「向異類中行」,期勉禪者要發心普利群生,趙州從諗禪師則以超越生佛、物我的差別對待,一踢掉對「異類」的分界,詮釋了「自他一如」、「同體共生」的慈悲。


  正如《金剛經》所,所有一切眾生之類,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。所有的生命都是息息相關的,都是大自然的一部份,彼此相互依存的,所以吾人更應該平等對待萬物,關懷眾生,救度眾生,為天下眾生服務。


※ ※ ※


  天地不仁,將萬物等同於祭祀用的「芻狗」。聖人不仁,將百姓等同於祭祀用的「芻狗」。


  「芻狗」,是祭祀時用草紮的草狗,祭祀儀式完畢後,即扔掉,不再管它。在此比極為低賤、無價的東西。


  現代漢語中,「仁」字的意思是「同情,愛護和幫助人的思想情感」,老子還有這樣的話:「上善若水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於道」,「是以聖人常善救人,故無棄人」。「仁」是周朝儒家德治政治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,「仁政」即「德政」。由於仁政是與禮制結合在一起,所以「仁」與「禮」本為一體。德由禮成,遵禮為仁。孔子:「克己復禮為仁。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」


  「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」,指天地並不在萬物和芻狗之間畫出一個尊卑貴賤的階級。萬物與「芻狗」在天地之中,是平等的,各有各的作用,不能相互替代。老子認為,有形的宇宙萬物,漂浮游動在「道」無形而浩瀚的海洋之中,「道」同等地包容和對待萬物。宇宙不是一個階級秩序,而是一個由「道」的力量所支配,萬物平衡互動的秩序,是一個萬物平等自在的秩序。日月星辰是「道」的某種體現,芻狗也是「道」的某種體現,它們都是「道」的有形部分,沒有高低貴賤之分。大道客觀自在地運行,並不因人事的情況而改變自己,並不主動介入人事的糾紛。「道」並不是具有喜怒好惡的人格神。


  荀子:「天行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。應之以治則吉,應之以亂則凶。」「道」只是按自己的法則運行,是客觀自然的存在,所以不是喜怒哀樂的人格神。「道」按自己的法則獨立運行,並不因人的思想和行為而轉變。不能用祭祀這些方法去獲得「道」的保佑。周朝政治中,祭祀是極為重要的活動。《左傳・成公十年》中:「國之大事,在祀與戎。」這是,國家的大事,就在祭祀與戰爭。按「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」的法,祭祀活動,除了糟蹋人力物力外,沒有什麼意義。


  「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」指聖人對待百姓就像是對芻狗一樣,順其自然,不違反百姓的本性,讓他們自由自在。「仁」,在此意味有所為;聖人不仁,就是聖人採用天地自然法則而無所為。「道」包容和同等地對待宇宙萬物,在「道」的秩序中,天地與芻狗沒有什麼階級之分,君王與芻狗亦沒有尊卑之別。要實現天人合一,就不能建立在階級畫分的基礎上,而應建立在萬物眾生平等的基礎上。逆天而行的階級制度和差別對待的行為,遲早將被大道所消磨掉。唯有符合大道原則的社會秩序,才能長期穩定下來。


全真月刊154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