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根卡拉巴地方有一個國王,他統治著有八百四十萬人的國家。他有二個兒子。
國王過世後,大兒子心性善良,所有人民就擁戴他作國王。而由於國王的福德力,全國人民都變的非常富裕,在金銀等作的碗盆中來享受美食。
新王接掌政權後,有五六個月之中都未曾見到母親,就問左右:「我母親去那裡了,怎麼都沒看見?」
左右回答:「您母親因為老國王逝世的痛苦,所以未來這裡。」
如此經過了一年,一天母親哭著來見國王,國王就問她:「媽媽為什麼哭泣?」
老王后回答:「我是因為你坐在寶座上執掌國政,內心很不歡喜所以哭泣。」
國王就問媽媽:「既然母親不喜歡我執政,那麼我把王位傅給弟弟,然後我去出家好不好?」
母后回答:「這樣很好。」
國王就把王政交給了弟弟,自己就出家住在寺廟中,周圍有三百位比丘陪侍著。但是母親又是哭泣著來見國王,兒子疑惑不解,向母親行禮後問母親:「媽媽為什麼難過呢?」
母后告訴他:「雖然你已經出家了,仍然生活就像國王一樣,活在嘈雜熱鬧中。因此我很不喜歡。」
兒子就回答:「那麼我一個人住好了。」
母后說:「遠離寺廟的嘈雜喧鬧,一個人住吧。」
他離開了寺廟,自己一個人住在寺廟附近的一棵大樹下,食物方面乞食等則不勞他自己擔心,並無匱乏,也不用勞動自己。因為他作國皇時勤政愛民,又樂善好施,附近村民都樂於以食物來供養他,解決基本生活所需,助他修行。
但是母后又哭著來見他,兒子向母親頂禮後,就請問母親怎麼了?母親說:「你已經出家了,若要有大成就,成為覺者,為什麼還享用物質生活呢?」
母親說罷,兒子才恍然大悟,二話不說,馬上脫下那上好衣料製成的僧服,金鉢和一切財物。應允母親從此以後,孑然一身,追隨瑜伽士的行止。
正當準備出發到別處時,回頭一看,母親傾身躍升空中,才知道母親就是空行母。母親給他上樂金剛灌頂及教誡,並詳細教導化修的技巧,母親隨即在空中消失了。
兒子到處遊歷,早上行乞,夜睡屍林間灰堆旁。苦心禪修十二年,終於證得大手印的究竟成就,勝飛到空中。當他高興自己的成就,剛剛開始列嘴而笑之際;突然,他的母親空行母和其隨眾出現在眼前。
「你為什麼飛到空中來,陶醉於這些微不足道的成就;而忘卻為眾生謀利益,你不覺得羞恥嗎?」母親斥責著說。
他回到地上,自感慚愧,決定要行無我利生的事業。他來到了北方鄔金國的馬拉布拉地方中,這個城市有三百五十萬人,這個地名稱為嗄拉維拉。在名為巴拿哇的寂靜處,有一名為「度母尖岩」的石洞,人跡罕至,他就住在其中,專心禪修,後來即身前往卡雀空行淨土。
※ ※ ※
世人修行浮浮沉沉、進進退退原因甚多,為什麼修行多年,卻總感覺似乎沒啥明顯的進步,依然憂悲惱苦一堆?其中一項關鍵即是缺乏真正的出離心,也就是了脫生死的決心。
古語有云:「凡夫轉境不轉心,聖人轉心不轉境。」故出離心並非是要離開紅塵,放棄一切,也不是要將好吃的當作不好吃,好聽的當作不好聽,而是要生起斷除貪戀世間之心。因為凡夫處於逆境時,就心生瞋恚,處於順境時,就心生貪愛,自詡為修行之人亦不惶多讓,多貪戀自己的福報、貪戀智慧的圓滿、貪戀他人對自己修持精進之讚歎而不自知。而一個人只要有一絲一毫捨不得放棄或貪戀,則任憑你如何辛勤修行亦難進入解脫之道。
其實世人要明白,妨礙一個人解脫的不是財富,而是對財富的貪著,妨礙一個人解脫的也不是因為享受舒適,而是渴望舒適。那要如何真正生起出離心,以斷除貪愛呢?出離心的生起,可以「禪觀」之修法而得,而禪觀之對象主要是觀「不淨」、觀「苦」、觀「空」、觀「無常」、觀「非我」,若能深入禪觀,即可漸漸生起堅固之出離心,捨棄貪愛,超脫輪迴也。
此法雖然說來輕鬆,但要實際有毅力恆持而修,亦非易事,不過千里之行始於足下,就看修行者是否能堅心按部就班的禪觀了。
因緣與果報-第七章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