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匠以七天的時間構思,希望達到君王所訂的標準,到時候把鐘掛上去,能夠毫釐無差。
之後又花了三天的時間,掃除腦海中構思好的鐘架設計,他不想受到既定模式的束縛。
接著他審視自己的心,原來心裡正想著──這可是一件大工程,做好之後,必定得到許多人的「讚賞」。
對於自己這種虛榮的心態,他感到很吃驚,於是又以三天的時間,努力清除這種名譽得失的想法。
三天後,再度探視自己的心──「鐘架造好之後,國王一定會重重有賞。」這個發現,令木匠嚇出一身冷汗:不得了,這種貪取利益的功利心,是煩惱的根源!
所以又趕緊徹底排除這些心念,最後,只留下「盡本分,做好就好」的一個念頭。
等到心念清淨之後,他才到山上,去找原始的木材,仔細挑選後,取用最自然的樹幹,然後順著它的姿態,再加上自己的手藝,完成鐘架。
造好後,他把鐘架送到君王面前,很多人都前來觀賞,大家異口同聲讚歎道:「真是巧奪天工!既自然又精巧,而且很堅固,尺寸也恰恰好。」
君王非常歡喜、大臣也很佩服,紛紛問道:「為何你的工藝這麼好,你是如何構思的?」
木匠謙虛地說:「大家過獎了!在製造過程中,我只是盡自己的本分去做。」大家聽了,都覺得不可思議。
※ ※ ※
佛法中有一句偈:「無為而有成」。初基者每多誤會,為甚麼不做而能有成?其實此一為字,不作動詞用,應作目的解。就是不為自己而幹之事,就叫無為。
照佛說來研究,佛法中一切祈求福田之事,不能私自求得,一切只許以眾生為前提,求眾生得福。自己亦是眾生之一,當能佔得一份光而已。若只求自己得福,當然不能有成。觀乎此,無為而有成之一句偈,可思過半矣。
無為二字,就是作無我解,而且無為比無我更深一層,更積極一點。因為無我是不作私人想,不為自己利益想;而無為不獨不作自己想,更要為別人而工作,是否更深更積極呢?
雨華再集57 無為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