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6月4日 星期日

太上道祖註解《道德經》3/3





  治國章第五七 第五七講 治國之道



  以正治國,以奇用兵,以無事取天下。吾何以知其然哉﹖以此。天下多忌諱,而民彌貧;民多利器,國家滋昏;人多伎巧,奇物滋起;法令滋彰,盜賊多有。故聖人云﹕「我無為,而民自化;我好靜,而民自正;我無事,而民自富;我無欲,而民自樸。」

以正治國:治理國家要以正道的方法,不要以奇巧的方法。

以奇用兵:只有在用兵的時候,在不得已的情況下,才用奇巧的方法。

以無事取天下:因為治理天下,要使百姓平安無事,才可以取得天下百姓的心。

何以知然哉,以此:我為什麼知道這個道理呢?就是以下的道理,給我的啟示。

天下多忌諱,而民彌貧:比如,治理國家,如果發布禁忌太多的政令,就不能便民,人民於無法順利工作,無法順利工作,農工商生產就要少了,所以人民就會越來越貧窮。

人多利器,國家滋昏:如果人民擁有太多利害的殺人武器,打殺的事件,自然就多,因此要治理人民,就會愈感到混亂。

人多技巧,奇物滋起 :如果人民有技巧的居心時,一些邪惡又奇怪的事物,就越來越多。

法令滋彰,盜賊多有:在法令設得很多的時期,就是道德仁義失落的時候。道德仁義失落的時候,盜賊恐怕就要越多了。

故聖人雲,我無為而民自化:所以,上古的聖人曾說,只要我渾全天理,順天應人,人民就會自我約束,自我導化。

我好靜而民自正:只要我虛心恬淡,不妄動,不縱欲,人民就會自然歸於清正。

我無事而民自富:只要我不施禁忌太多的政令,去擾動百姓的行動與安寧,就是便民,然後人民自然康富。

我無欲而民自樸:只要我不貪慕享樂,人民自然也會歸於純樸。



  察政章第五八 第五八講 治國方針



  其政悶悶,其民淳淳;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。禍兮福之所倚,福兮禍之所伏。孰知其極﹖其無正。正復為奇,善復為妖。人之迷,其日固久。是以聖人方而不割,廉而不劌,直而不肆,光而不燿。

其政悶悶,其民淳淳:治國的方針,若能以寬大為懷的胸襟,人民反而過得淳樸安定知足。

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:治國的方針,若是私智自用,嚴刑苛罰,人民反而狡詐多端,憂慮不安。

禍兮福所倚:因此災禍的裡面,已經隱藏了幸福的到來。譬如說,發生過災禍的人,才知道幸福的可貴,因此才知行功立德,去追求永恆的幸福之道。

福兮禍所伏:幸福的裡面,也潛伏著災禍,比如說沒發生災禍的人,他不知珍惜幸福,反而為非作歹,奢侈浪費,造下罪業,一日因緣成熟,災禍就要臨頭了。

孰知其極,其無正耶:但是,像這種禍福循環,物極必反的道理,有誰能夠了解他的究竟,有誰能在無形中去認識這些真理呢?

正復為奇:所以,人心不古,本來是正直的道理,人卻認為那是奇怪的理論。

善復為妖:本來是善的教導,人們卻認為那是妖怪的行為。

人之迷也,其日固久矣:因此世人迷昧於邪正善惡的分別,這種日子,已經很久了。

是以聖人,方而不割:所以唯有聖人,他為人的方針,能夠在保持方正之中,又沒有銳利的棱角去割傷他人。

廉而不刻 :他為人清廉,可是在處事方面,又很厚道,絕不疾惡太嚴,或苛刻太甚。

直而不肆:他為人正直,可是絕不直率得過於放肆。

光而不耀:他心性光明,可是絕不炫耀(於)他人,這就是聖人德性深厚的原因啊!



  長生章第五九 第五九章 治人事天



  治人事天,莫若嗇。夫唯嗇,是謂早服;早服謂之重積德;重積德則無不克;無不克則莫知其極;莫知其極,可以有國;有國之母,可以長久;是謂深根固柢,長生久視之道。

治人事天,莫如嗇:治理世人,以及事奉上天,最好的方法,就是精神不妄泄。

夫惟嗇:因為精神不妄泄,就能夠心德全備,心德全備,就好像回復到自己的本性。

是謂早服:像這種事,就像每個人起床之後,要穿衣服一樣,是首要的事。

早服謂之重積德:所以起床穿衣服,也是我們早已習慣的事,而且每個人一生當中,都是不斷的做。我們的德性,如果能像起床穿衣服一樣,累積下來的德性,一定是深厚的。

重積德,則無不克:一個德性深厚的人,他要治理人,要事奉上天,就沒有不能勝任的。

無不克,則莫知其極:既然是沒有不能勝任的,就難以估計他力量的極限!

莫知其極,可以有國:像這種力量難以估計的人,也就可以擔負治理國家的重任了。

有國之母,可以長久:有這種人來治理國家,就像國家的褓母一樣,能夠率天下之道,治理天下當然可以長久了。

是謂深根固蒂:就好像根深牢固的樹,就能結出結實的果子。

長生久視之道:如果以這個道理,去實行於修身養命方面,這種人無形的生命,也可以長久的生存在人們的眼前,讓人崇敬奉養朝拜,因為治國與修身是一樣的道理呀!



  治國章第六十 第六十講 純樸祥和的世界



  治大國,若烹小鮮。以道蒞天下,其鬼不神;非其鬼不神,其神不傷人;非其神不傷人,聖人亦不傷人。夫兩不相傷,故德交歸焉。

治大國若烹小鮮:治理大國家,就好像在烹煎小魚一樣,不能常常去翻動它,否則就會將一條魚煎得破碎不堪。治理國家也是一樣,不要常常去變動政策,否則人民也會因政策的變來變去,而難以適應,感到煩悶。所以這都是為政的人,因為失去誠信,使人民對遵守法律,也失去信心的結果。

以道蒞天下:因此為政的人,如果能以道的無為,清正誠信,去治理百姓的話,自然能夠達到和氣致祥的目的。

其鬼不神:連惡鬼的作亂,也難以顯出神奇的靈應。

非其鬼不神,其神不傷人:非但惡鬼難以顯出神奇的靈應,就是威靈的神明,也不會去傷人,因為百姓都是善人,神愛善人,尤所不及,怎會去傷人呢?

非其神不傷人,聖人亦不傷人:所以,非但威靈的神明不傷害人,就是聖人在世的時候,看到人民善氣祥和,他也不必慨嘆,人生[生或是心之誤寫]不古,更不必使出浩然正氣,去傷害一些為非作歹的偽君子。

夫兩不相傷,故德交歸焉:如果能夠達到,無形的鬼神,與在世的聖人,都不傷害人,這就是天下德性感交的時候,也好像天下之人,都回歸到本來天真與純樸的世裡,那樣的祥和與清靜。



  第 六 十 一 章:



  大國者下流,天下之交。天下之牝,牝常以靜勝牡,以靜為下。故大國以下小國,則取小國;小國以下大國,則取大國。故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。大國不過欲兼畜人,小國不過欲入事人。夫兩者各得其所欲,大者宜為下。



大國者下流:大國該學大海的卑下自處,雖是居於下流

天下之交:但是唯有居於下流,才能成為百川眾流交會的歸處。

天下之牝:就好像天下的雌性動物。

 牝常以靜勝牡:常以柔弱的靜定自處,但是卻能勝過雄性動物的剛強躁動。 

以靜為下,故大國以下小國:這就是以靜定為下,反而能勝剛強躁動的原因。所以說,大國若能以謙卑自處,更以誠信有禮對待小國。

 則取小國,小國而下大國:就可以取得小國的信服,更能取得小國的歸向之心,小國若能謙卑自處,更以誠信有禮對待大國。

則取大國:就能取得大國的信任,更取得大國的崇敬之心。

故或下以取:所以無論是大國謙下以求小國的信服。

或下而取:或是小國謙下以求大國的信任。

 大國不過欲兼畜人:大國為政的最終目的,只不過是愛護天下百姓,既然天下百姓皆是安定純樸,治理大國的使命也算是達成了。

 小國不過欲入事人:小國治理百姓的最終目的,不過是願意侍奉人民,使其過得平安無事,因此他對大國的要求,也只是希望大國能將小國平等看待而已。 

夫兩者各得其所欲:所以無論是大國或是小國,如果要達到這種目的,首先就要以謙卑自處。

故大者宜為下:而且最要緊的,就是大國應該,首先以謙卑低下做為模範,能夠這樣,天下自然太平了。



  第 六 十 二 章:



  道者萬物之奧。善人之寶,不善人之所保。美言可以市,尊行可以加人。人之不善,何棄之有﹖故立天子,置三公,雖有拱璧以先駟馬,不如坐進此道。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﹖不曰﹕以求得,有罪以免邪﹖故為天下貴。

道者萬物之奧:道是萬物之中,最精微最奧妙的東西。

善人之寶:善人經常視為修身養命的至寶。

不善人之所保:就是不善的人,也會依賴道來保障自己,例如俗語說,盜亦有道,就是最佳的左證,可見壞人有時候,也要仰仗道來保護自己。

 美言可以市:所以有時候,當你講出一句話,合於道的至善美言,就可博取別人的欽佩。 

尊行可以加人:這就是說,只要你合於大道行事,有尊貴的行持,就能高人一等。 

人之不善:人往往有迷昧的時候,而做出不善的事。

何棄之有:可是只要你有改過向善的心,誰不會原諒你呢?誰還會遺棄你呢?但是最怕你的懺悔之心不誠,良知不堅,本性不改,力行不恆,所以才會自棄棄人,為人所棄。 

故立天子,置三公:所以說,如果你不以道而行,即使得到世間的一切,如擁有了至上的王位,又設置了文武百官,前呼後擁。

 雖有拱壁,以先駟馬:兩手又擁有希世珍寶的美玉,乘坐富麗堂皇的馬車,如此的尊榮華貴。

不如坐進此道:還不如體悟大道,深入道心,來得實在永恆。

 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:所以古代的聖人,才如此的尊貴大道,這是為什麼呢? 

不曰求以得:無不是因為,日日求於大道,日日行於大道,如果不這樣做,便要背道而行,一旦背道而行,就要造下罪業了。

有罪以免耶:一旦造下罪業,難道可以免受因果的懲罰嗎?

 故為天下貴:所以,道實在是天下最貴的了。



  第 六 十 三 章:



  為無為,事無事,味無味。大小多少,報怨以德。圖難於其易,為大於其細;天下難事必作於易,天下大事必作於細。是以聖人終不為大,故能成其大。夫輕諾必寡信,多易必多難。是以聖人猶難之,故終無難矣。



為無為:聖人處事,不是為了欲望而處事,也不是為了貪得而處事,更不是為了私利而處事,純是為了大公無私而處事。

事無事:聖人的行事,不以心機而行事,不為功業行事,不為名利行事,心性中純然,虛無為懷而行事。

 味無味:聖人的品味,不是為了情欲而品味,不是為了滿足欲望而品味,更不是為了貪欲而品味,純然是以自然淡泊無味而品味。 

大小多少:可是凡人的心靈欠缺,常常以大為小,以多為少,而聖人的心境就不同了,他心靈中一切具足,不缺少一物,因此聖人能以小為大,以少為多。 

報怨以德:所以聖人的心靈是萬德具備,心中無怨。假使有人誤會他,對他產生憤恨的心理,他還能以德報怨,絕不懷有報復之心。

圖難於其易:因此,如果你想學聖人的作為,必先從容易的事做起,能將容易的事做好,才能將困難的事情做好。

為大於其細:要做大事情也是一樣,先從細小的小的事情先做好,能先從細小的事情做好,大的事情才能做好。

 天下難事,必作於易:所以說,要做天下的難事,必先從容易的事情開始。 

天下大事,必作於細:要做天下的大事,必先從細小的事情開始。

 是以聖人,終不為其大:因此聖人,他總是先從細小容易的事情開始做起,而不是一下子,就想做大事業。

故能成其大:所以,他最後根基穩固,終於能成就大事業,可是凡人他輕視心性的修養,他們以為那是小事情,但是小事情都做不好,怎能成就大事業呢?

 夫輕諾,必寡信:這就好像一個人,馬馬虎虎點頭答應的事,這個人一定沒當做一回事,沒當一回事的答應,必然是缺少信用的。

多易,必多難:還有,如果把事情看得很容易,而且事先一點也不准備的,到時候發生的困難反而越多。

是以聖猶難之,故終無難:所以聖人,開始的時候,先把每一件事都認為困難,事事戒慎自己,時時反省自己,最後反而天下無難事了。



  第 六 十 四 章:



  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謀。其脆易泮,其微易散。為之於未有,治之於未亂。合抱之木,生於毫末;九層之臺,起於累土;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。為者敗之,執者失之。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,無執故無失。民之從事,常於幾成而敗之。慎終如始,則無敗事。是以聖人欲不欲,不貴難得之貨;學不學,復眾人之所過。以輔萬物之自然,而不敢為。



其安易持:國家安定的時候,為政的人,容易保持治理的大事。

 其未兆易謀:為什麼呢?因為一切紛亂的事情還沒發生的時候,如果有違反正常的事情,剛要發生,便能一目了然。能夠一目了然,才容易找出圖謀的對策。 

其脆易判:就好像說,一件事情剛要形成的開始,總是比較脆弱的,比較脆弱的東西,總是容易分化。

其微易散:也比如說,微小的東西,容易散失,尚未凝結的事物,容易分散。 

為之於未有:所以,要做好一件事,一定要綢繆於事情未發展的開始。

治之於未亂:治理國家也是一樣,要在尚未混亂之前,就先做好治國的基礎。

 合抱之木,生於毫末:好比,一棵兩人合抱的大樹木,它的成長,也是從一粒細小的種子開始萌芽。

九層之台,起於累土:一棟九層樓高的平台,也是從一畚箕一畚箕的泥土累積起來。

 千裡之行,始於足下:要走千裡的路程,也是要從腳底踏出第一步。

 為者敗之,執者失之:因此行為超出以上過程的人,一定會失敗的,因為他太執著太任性,太執著太任性的人就是缺德,缺德的人就會失去一切。

 是以聖人,無為故無敗,無執故無失:所以聖人,了解這種道理之後,他就守住渾全的德性,不與人紛爭,也不執著得失之心。既然不執著得失之心,所以也沒有失落的痛苦。 

民之從事,常於幾成而敗之:但是世人常在快要成功的時候,只因一時的松懈而遭到失敗。

慎終如始,則無敗事:因此,能夠將最後關頭,當做開始一樣謹慎的人,他就不會失敗。

是以聖人欲不欲,不貴難得之貨:所以,聖人所欲求的,是一般人所不欲求的。譬如聖人欲求的是自在解脫,而不是貴重的金銀財寶。

 學不學:聖人所學的,是一般人所不喜歡的,好比聖人所學的是內在生命的哲學,而不是追求虛榮浮華,賣弄心機。

 復眾人之所過:所以聖人他只是想,回復到自己的本性良知,提醒世人不要胡作非為,違背自己的良知而已。

 以輔萬物之自然:這就是聖人將所要做的事,先去了解先去實行,然後他才能輔佐萬物,回歸自然純樸。

而不敢為:因此,聖人他的任務太大了,世人的注目也太深了,所以他更不敢胡作非為,而亂了修己治人的方針啊!



  第 六 十 五 章:



  古之善為道者,非以明民,將以愚之。民之難治,以其智多。故以智治國,國之賊;不以智治國,國之福。知此兩者亦稽式。常知稽式,是謂玄德。玄德深矣,遠矣,與物反矣,然後乃至大順。



古之善為道者,非以明民:古時候,了解以道治國的人,不教人民鬥智機巧。

將以愚之:而教人民純樸敦厚,為什麼呢?

 民之難治,以其智多:因為國家之所以難以治理,就是人民的智謀太多。

 故以智治國:所以如果以智謀來治理國家的人,等於教人民互相鬥智。一旦上下互相鬥智,自然兩敗俱傷,在兩敗俱傷之下國家,就要要亂了。

 國之賊:因此這種教人民鬥智的辦法,實在是教人民為賊呀! 

不以智治國,國之福:反過來說,倘若在上的人,不以智巧治國,人心自然純樸,人民生活自然安定無爭,這才是國家的福祉。

知此兩者:所以,如果有人知道以上兩種道理的人。 

亦楷式,能知楷式,是為玄德:就可成為治理國家的模範,能夠成為治國家模範的人,就是有玄妙德性的人。

 玄德深矣遠矣,與物反矣:當玄妙德性發輝到更深更遠的時候,在外表看來似乎與世俗的軌道相反。

然後乃至於大順:其實這正是使人民更歸於純樸,歸於和諧的妙境啊!



  第 六 十 六 章:



 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為百谷王。是以欲上民,必以言下之。欲先民,必以身後之。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,處前而民不害。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,以其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



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:汪洋的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眾流之王。

以其善下之,故能為百谷王:就是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位,使百川眾流之水,無論淨穢皆能容納,所以才能成為百川之王。

是以聖人欲上民,以其言下之:聖人他能夠高居萬民之上,就是他心口一致,而且先謙自己的言語,自稱為下。 

欲先民,必以身後之:所以,如果你也想居於別人的先前,那麼你必須先尊重所有的人,尊重所有的人,所有的人才會尊重你,反之你輕視所有的人,所有的人就輕視你。 

是以聖人,處上而民不重:聖人就是知道這些道理,所以他雖然居於上位,可是他處處謙虛為懷,使居於下方的人民,都不感到威重的心理厭力。

 處前而民不害:所以聖人雖居於所有人的先前,可是人民會自然的崇敬,不會去嫉妒他,或是加害他。

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:而且天下的人都樂於推舉他,而不討厭他。

 以其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:這就是他不與人相爭,所以天下人也就沒有人能勝過他了。



  第 六 十 七 章:



  天下皆謂我道大,似不肖。夫唯大,故似不肖。若肖,久矣其細也夫﹗我有三寶,持而保之。一曰慈,二曰儉,三曰不敢為天下先。慈故能勇;儉故能廣;不敢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長。今舍慈且勇,舍儉且廣,舍後且先,死矣﹗夫慈以戰則勝,以守則固。天將救之,以慈衛之。



天下皆謂我道大,似不肖:天下人都說,我把道講得很大,其實看不出道有什麼能力,根本不像很大的樣子。

 夫惟大,故似不肖,若肖:不錯!就因為道很大,所以才不像任何東西,如果它某一種東西的時候。

久矣其細也夫:豈不是,很久以前就被人認為,那是一件很細小的東西嗎?

我有三寶,保而持之:但是在修身處事方面,我有三項要訣,只要你持有它,就是你身中之道了。

一曰慈,二曰儉,三曰不敢為天下先:那就是第一,慈祥的愛心。第二,節儉純樸。第三,不敢自高自傲於別人的先前。

夫慈故能勇:因為慈愛才能產生勇氣,就好比一位母親,為了兒子的生活,必須背負自己責任的勇氣,這就是慈愛所發輝的勇氣。

 儉故能廣:因為節儉自己的精神不妄泄,所以才能精神飽滿,使先天之氣轉,五氣朝元,三花聚頂,元神復位,然後天地任我邀游,更能發輝廣大的救人救世大事業。

 不敢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長:因為謙虛卑下的美德,才能受人尊敬擁載,像這種德性的發輝,正是大器晚成的寫照。

 今舍其慈且勇:可是現在有人舍棄了慈祥的愛心,而好勇鬥狠且好出風頭。 

舍其儉且廣:舍棄了節儉純樸,而荒淫無度且浪費光陰。

舍其後且先:舍棄了謙虛退讓,而好爭好鬥,且瞧不起人。 

死矣:像這種人,就是自己想要快一點邁向死亡之路了!

 夫慈以戰則勝:所以說,抱著天性慈祥的正氣,才是永恆的勇氣,此種勇氣才有真實的力量,以此種力量去對付逞強邪惡之輩的擾亂,才能得到真正的勝利。

 以守則固,天將救之,以慈衛之:而且以慈愛來防守,就能得到鞏固,因為慈愛本是上天所賦的本性,盡到天賦的本性,天下之人就會擁護愛載。能夠得到擁護愛載,在上位的人自然能夠得到鞏固的支持了。



  第 六 十 八 章:



  善為士者不武,善戰者不怒,善勝敵者不與,善用人者為之下,是謂不爭之德,是謂用人之力,是謂配天古之極。



善為士者不武:最佳的勇士,絕不會誇張自己的武力,也不會逞強好鬥,更不會顯出凶狠的樣子。

善戰者不怒:最好的戰士,是時時保持太和之氣,以及養精蓄銳,絕不會輕易就暴躁發怒。

善勝敵者不爭:最會打勝仗的將帥,是最不想要宣布和敵人交鋒打戰。如果宣布與敵人交鋒打戰,也是為了早日和平著想。

 善用人者為之下:最會用人的長官,常常關懷部下,為部下著想,如此的信誠關照,才能讓部下信服擁載。

是為不爭之德:以上這些都是不與人相爭的美德。 

是為用人之力,是謂配天,古之極:也是用人的真正力量,這就是配合天地之德,順其古道,所表現的極致啊!



  第 六 十 九 章:



  用兵有言﹕「吾不敢為主而為客,不敢進寸而退尺。」是謂行無行,攘無臂,扔無敵,執無兵。禍莫大於輕敵,輕敵幾喪吾寶。故抗兵相加,哀者勝矣。



用兵有言,吾不敢為主而為客,不敢進寸而退尺:軍事專家有一句箴言,我不敢主動先向對方挑戰,只有在對方已經開始攻擊的情況下,才起而應戰,我不敢以殘暴好殺之心,去爭強爭霸,我只想保全固有的國土,使戰爭早日平靜。

 是謂行無行:這樣的打仗,雖然國軍士氣高昂,可是去沒有殺氣騰騰的凶惡。 

攘無臂:雖然高舉著臂膀,高呼著口號,可是卻沒有凶殘暴虐的模樣。

 仍無敵:雖然互相打仗,可是卻沒有不共載天的深仇,要懷恨在心,因此這種人,不是為了好殺好戰而打仗,只是為了正義,為了和平而打仗,像這種慈愛光輝的打仗,才能使軍民全心全力以赴,也是勝利的像征。 

執無兵:所以說,這種戰爭雖然手裡拿著兵器,可是,這正是正義之手,不是殺人的凶手。

禍莫大於輕敵:災禍的發生,都是好戰好殺的人所引起的,而這種人也是過份輕敵的人,殊不知輕視敵人就是失敗的主因,因為再小的國家,只要全國上下團結一致,軍民同心,這種力量的韌力,就遠勝凶殘暴虐的好戰之軍。為什麼呢?因為一個是順天行事,一個是逆天行事,差別就在於此。

輕敵幾喪吾寶:因此輕敵的人,就會失去陸拾柒章所講的,慈愛節儉,不敢為天下先,這三項寶貝。失去這三項寶貝,以國家來說,等於等於失去國家的命脈。 

故抗兵相加,哀者勝矣:所以說,不以好殺好戰去打仗,而以順天行事,悲憫蒼生出戰的國家,它到最後,才能得到真正的勝利。



  第 七 十 章:



  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。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。言有宗,事有君。夫唯無知,是以不我知。知我者希,則我者貴。是以聖人被褐懷玉。



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:我的言論,實在很簡單,你們應該容易了解,而且又容易做到才對。

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:可是現在天下的人,本性已經迷昧了,所以才不了解我的道,又難以遵照我的道去做。

 言有宗,事有君:因為我所說的言論,都有個宗旨,我所說的事情也都有個含意。 

夫惟無知,是以不我知也:可是你們就不了解這些宗旨,又不了解這些含意,這都是你們受到耳目見聞所染已久的原因,所以才不知道我所說的話,更不知道我所講的道理,更不了解我的心意。

 知我者希,則我貴矣:因此,真正了解我道的人,的確太少了,大概是我所說的道太珍貴了吧!

是以聖人被褐懷玉:因此聖人就好像一位,身外披著破舊衣服的人,可是內卻懷有寶玉,別人怎麼會知道呢?



  第 七 十 一 章:



  知不知上,不知知病。夫唯病病,是以不病。聖人不病,以其病病,是以不病。



知不知上:已經了解道,卻認為自己還不了解道的人,是真正了解道的上等人。

不知知病:尚未了解道,就志得意滿,而且還自吹自擂,自以為了解道的人,就是得了高傲誇張的病症。

夫惟病病,是以不病:唯有先知先覺的人,了解高傲誇張是一種病,所以以後,才不會再犯上這種病。

 聖人之不病也,以其病病,是以不病:聖人就是這種人,所以以聖人就沒有這種病,因為他知道高傲自取是一種病,所以聖人就不患這種病了。



  第 七 十 二 章:



  民不畏威,則大威至。無狎其所居,無厭其所生。夫唯不厭,是以不厭。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;自愛不自貴。故去彼取此。



民不畏威,則大畏至矣:做什麼事,都胡作非為,而且又毫無畏懼的人,比較大的災禍,很快就要降臨,這正是自尋的罪惡之途,也是自尋的毀滅之路。 

無狹其所居:因為你們不要把你以後的去路,狹窄起來,應該要開闊你的心胸,就好像四海之內皆兄弟,無處不是我的居所,無處不是我的歸處一樣的廣闊。

 無厭其所生:而且你們不要厭棄真我,應該趕快去修身立命,使真我,不生不死,不來不去,自在解脫。

夫唯不厭,是以不厭:因為唯有這樣不厭棄自己的真我,天地萬物,也才不厭棄你。

 是以聖人,自知不自見:所以聖人只求明心見性,而不受外在的一切蒙敝本性。

 自愛不自貴:這就是聖人愛惜真我的大生命,不受因果輪回的拘束,因此他不貴重身外的榮華富貴,以及人間的虛情假愛。

 故去彼取此:這就是聖人看輕假身,而求真我的解脫。



  第 七 十 三 章:



  勇於敢則殺,勇於不敢則活。此兩者,或利或害。天之所惡,孰知其故?是以聖人猶難之。天之道,不爭而善勝,不言而善應,不召而自來,繟然而善謀。天網恢恢,疏而不失。



勇於敢則殺:凡是想表示自己勇敢,而殘暴好鬥,又胡作非為的人,必會遭到殺身之禍。 

勇於不敢則活:凡是不敢輕舉妄動,又不逞強好鬥的人,就可以明哲保身。

 此兩者或利或害:以上兩種人,一種是對自己有利,一種是對自己有害。

天之所惡:這就是上天的本意,討厭剛強好鬥的人。 

孰知其故:可是有誰能夠知道它的原因呢?

是以聖人猶難之:就是聖人,也難以了解這些道理,但是冥冥之中,就好像有這個定數,有這種感應。

天之道,不爭而善勝:不相信,你看吧!天的法則,天的造化,它經常不與萬物相爭,可是它從古代到現在,無論你怎樣與他相爭,到最後還是它得到勝利。 

不言而善應:這好像,上天雖然不說話,可是它有一種不可抗拒的感應。 

不召而自來:不用你去安排與召請,它自然就降臨下來。

 坦然而善謀:而且報應較快的,反而知道警惕,知道懺悔反省;報應較晚的,罪惡就愈深,罪惡愈深的;災禍就愈慘,像這種因果報應,好像上天早就謀算好了。 

天網恢恢,疏而不漏:這就是上天散布下來的因果羅網吧!它就是那麼的廣闊,那麼的稀疏,可是對因果報應,都絲毫沒有漏失呀!



  第 七 十 四 章:



  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懼之?若使民常畏死,而為奇者,吾得執而殺之,孰敢?常有司殺者殺。夫代司殺者殺,是謂代大匠斲,夫代大匠斲者,希有不傷其手矣。



民常不畏死:政治家如果施行暴政,老百姓一定不堪暴政的摧殘,如果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,也不怕死了,就想起來革命反抗。

 奈何以死懼之:到了這個時候,執政的人才想以殺人去威脅百姓,有何用呢?

若使人常畏死:因此,如果百姓生活在安定的時候,他是怕死的。

 而為奇者,吾得執而殺之,孰敢:在這個時候,如果有人為非作歹,執政的人以政治清明的作風,把這些為非作歹的人抓起來,審判死刑,還有誰敢再來送死?

 常有司殺者殺:但在暴政之下,一切情形就不同了,常常遇有在司法官的命令之下,劊子手才殺人的。

而代司殺者殺:也有一些不是司法官命令之下,也不是劊子手,就亂殺人的。

 是代大匠斲,夫代大匠斲,希有不傷其手矣:就好比一位不是砍柴的木匠,也要代替別人去砍柴,這種代替別人去砍柴的事,少有不砍傷自己的手啊!



  第 七 十 五 章:



  民之饑,以其上食稅之多,是以饑。民之難治,以其上之有為,是以難治。民之輕死,以其求生之厚,是以輕死。夫唯無以生為者,是賢於貴生。



民之飢,以其上食稅之多也,是以飢:暴政之下,執政的人只顧自己縱欲玩樂,對人民失去仁義禮智信,在這個時候,課稅必然超過人民所得,人民在入不敷出,又勞力用盡的情況下,自然就飢餓不堪了。

 民之難治,以其上之有為也,是以難治:這就是執政的人,失去仁義禮智信的原因,所以人民也跟著奸詐虛偽,等到這個時候,要治理百姓,就困難重重了。

 民之輕死,以其求生之厚也,是以輕死:一旦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,人民也就不怕死了,這都是在上位的人,縱欲玩樂過份奢侈的原因,才使人民不怕死的結果。

 夫唯無以生為者,是賢於貴生:所以,唯有清心寡欲,恬淡虛靜,才是真正貴重他自己的生命。自奉太深,縱欲太深,反而是輕視自己的生命。



  第 七 十 六 章:



  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堅強。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,其死也枯槁。故堅強者死之徒,柔弱者生之徒。是以兵強則不勝,木強則兵。強大處下,柔弱處上。



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堅強:人在活著的時候,身體是柔軟的,死了之後,身體才變成堅硬。 

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,其死也枯槁:萬物也是一樣,你看花草樹木,它在活著的時候,也是柔軟的,只有死了之後,它才變得堅硬。

 故堅強者死之徒:由以上的道理,可以知道,如果守住剛強頑固的人,就是想快點邁向死亡的人。

柔弱者生之徒:反而謙退柔弱的人,才是走向永生之路。 

是以兵強則不勝:因此逞強於兵力,喜歡戰爭的國家,往往得不到勝利。 

木強則拱:就好像樹木強大的,反而要遭受砍伐。

 強大處下,柔弱處上:所以說,經常自誇強大的人,反而使人討厭,讓人看不起他;而以讓退柔弱自處的人,反而讓人崇敬擁戴。



  第 七 十 七 章:



  天之道,其猶張弓與﹖高者抑之,下者舉之;有餘者損之,不足者補之。天之道,損有餘而補不足。人之道則不然,損不足以奉有餘。孰能有餘以奉天下,唯有道者。是以聖人為而不恃,功成而不處,其不欲見賢。



天之道,其猶張弓乎:天道的微妙,就好像拉開弓箭,准備射擊的情況。

 高者抑之,下者舉之:目標在高的地方,弓弦要往下拉,目標在低的地方,弓弦就要往上拉。

有余者損之,不足者補之:距離較短的,拉開弓箭的力量就要小一點,距離較遠的,拉開弓箭的力量就要大一點。

天之道,損有余而補不足:天道的微妙,也是如此,物極必反,循環不已。萬物總是在平衡又調合的情況下,生生化化,調節運轉。

人之道則不然,損不足而奉有余:可是世人就不是這樣了,比如在為人處事方面,常常去做錦上添花這些虛偽的事,而救濟貧困這些實質的工作,卻少有人要去做。

 孰能以有余奉天下:所以有誰能夠將有余的精神與財力,奉獻給天下貧困的人呢? 

唯有道者:我想只有道德的人才做得到吧!

 是以聖人為而不恃:因此聖人體悟大道,還不敢仗恃自己的能力。 

成功而不居,其不欲見賢耶:順天行道也不想自居其功,這是聖人他不願處處誇耀自己的能力,將自己的長處去補助天下百姓的不足。這於是聖人所行的天道啊!



  第 七 十 八 章:



  天下莫柔弱於水,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,以其無以易之。弱之勝強,柔之勝剛,天下莫不知莫能行。是以聖人云﹕「受國之垢,是謂社稷主;受國不祥,是為天下王。」正言若反。



天下莫柔弱於水:天下最柔弱的東西,沒有一樣能超過水了。

 而攻堅強者,莫之能先:水雖然柔弱,可是如果有其它堅強的東西去攻擊它,它總是得到最後的勝利。如石頭丟到水裡,就被它涵蓋,因為它有包涵性;如火遇到它,就會被撲滅,因為它有化解性;如泥土遇到它之後,就變得柔軟,因為它有柔韌性;如木材浸在水裡,就會腐爛,因為它有滲透性;如鋼鐵浸在水裡,就會生鏽,因為它有浸蝕性;

 以其無以易之也:而且,它無論在什麼地方,柔弱低下的本性絕不更改,因為它有平等性。

 故柔之勝剛,弱之勝強:以上這些都是代表著,柔能勝剛,弱能勝強的原理。

 天不莫不知,莫能行:像這樣的事實,天下沒有一個人不知道的,可是世人就很少有人,能夠學習水的榜樣。

 是以聖人雲,受國之垢,是謂社稷主,受國之不祥,是謂天下王:所以聖人說,能夠承受全國人民的污穢與侮辱之人,才稱得上國家的主人翁。能夠承受全國災難的重擔,才稱得上天下之王。

 正言若反:你看像這種卑下委屈的話,就是聖人柔弱的真正本性,但是卻能得到反面的益處呀!



  第 七 十 九 章:



  和大怨,必有餘怨,安可以為善﹖是以聖人執左契,而不責於人。有德司契,無德司徹。天道無親,常與善人。



和大怨必有余怨:世人好勝之心甚強,私心過重,所以常常為了某些不如意的事情,發生爭執,或是結下仇恨,像這種事情,都是雙方自負心甚強,才產生的結果。因此,縱然在某種機緣下,有人出面調解了恩怨,可是雙方仍然有些不愉快的心情,隱藏心中,還是難以化解的,所以這種和解,只是勉強的和解。

安可以為善:像這種勉強的和解,難道可算是完善的結果嗎? 

是以聖人執左契,而不責於人,故有德司契:所以唯有聖人的心虛靜恬淡,不與世人紛爭計較,如果有恩於世人,也不惦念心懷,就好像放款的官員,盡管發出款項,沒有舍不得的念頭,也沒有回報的思想,這就是有德之士的作為。

 無德司徹:可是世人的心就不同了,就好像是催討債款的人,借多少討回多少,一點也不放松。這不就好像無德的人,布施了一些金錢財物,心裡就一直惦念著回報嗎!

 天道無親:所以只有上天的德性,是最令人欽佩了,因為它養育萬物,是不分親疏貴賤,同樣的施予恩惠,因此行善之人的心境,應該學習上天的德性!

 常與善人:然後,你就是上天的知己,跟它一樣,擁有一顆大公無私的心了。



  第 八 十 章:



  小國寡民。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,使民重死而不遠徙。雖有舟輿,無所乘之,雖有甲兵,無所陳之。使人復結繩而用之,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樂其俗。鄰國相望,雞犬之聲相聞,民至老死,不相往來。



小國寡民,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:如何回復到純樸的世界呢?應該像人民很少的小國家一樣,大家都過著純樸和諧的生活。

 使民重死,而不遠徙:在這個時候,人民安居樂業,相處無事,就會尊重自己,也不想到處搬家了。

雖有舟車,無所乘之:這個時候雖然有船有車,也沒有人爭先恐後想去乘坐,

 雖有甲兵,無所陳之,使民復結繩而用之:就是武裝的兵器,也不知道要放在那裡。 

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樂其俗:這時候,人民吃飯都覺得甘甜,粗衣都覺得華麗,居家都覺得安樂,風俗習慣都覺得樂趣。

鄰國相望,雞犬之音相聞:鄰近的邦國,互相遠望都覺得友好,聽到雞鳴狗吠的聲音,都覺得調合。

 民至老死,不相往來:這時候,人民生活滿足,就是活到老也是沒有怨言,更不想搬家了。



  第 八 十 一 章:



  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善者不辯,辯者不善。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聖人不積,既以為人己愈有,既以與人己愈多。天之道,利而不害;聖人之道,為而不爭。



信言不美:信實的話,不是花言巧語,所以聽到耳裡,總是不悅耳動聽。

美言不信:花言巧語的話,雖然動聽,可是不一定是從心裡講出來的,因此這種話,總是缺乏信用實在。

善言不辯,辯言不善:美好的事物,良善的言語,不必去費口舌爭辯。費了口舌爭辯的事情,便非良善的言語,也非美好的事物。

 知者不博:求真的大智慧者,社會知識不必廣博,廣博反而得了知障,這就是聖人守一而萬事畢的原理。

 博者不知:所以,求得外在廣博的知識,不一定就是真知的大智慧者。因為追求外在的形像,越追越遠,越追越迷,而且永遠無法探求真正的答案。

聖人不積:因此,聖人不必追求外在的知識,更不必追求物欲來占為己有。 

既以為人己愈有,既以以與人己愈多:他只是奉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人,去禮讓人,然而他卻沒有想到自己所做的結果,反而受人來欽佩,讓人來崇敬。不但如此,另一方面更使祂的博愛精神,留在世人的心靈中,刻下了永恆的追思和懷念。 

天之道,利而不害:因此祂好像上天的道理,只是利益萬物,而不去侵害萬物。 

聖人之道,為而不爭:聖人的道理,只是負擔調合大自然的使命,而並不與人群相爭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