釋無著,永嘉人,學問廣,秉性真確。從小便留心於佛學,志在遊歷四方,後來到了雲華寺追隨澄觀法師學習華嚴宗之教。
傳說大歷二年的夏天,無著在清涼山華嚴寺內掛單之時,曾見到一位老人牽著牛來到面前,並帶著無著參觀了他的居舍。只見那房間十分平整,呈琉璃色,廳堂臥室、擺設都不像世間人所使用的樣子。
兩人坐定之後,老人詢問無著:「你最初出家是志求什麼啊?」
無著回答說:「欲期證得佛果啊!」
老人又問:「你身上有沒有帶著衣缽之類呢?」
無著恭敬地說:「自從受具足戒以來,我隨時都帶著的。」
不料老人卻不以為然地說:「沙門並無難事,應知能捨即捨,連衣缽都不捨,你好走了。」
無著一聽,深知老人絕非常人,便十分誠懇請求道:「我現在心中還有疑問,五濁惡世的眾生,實在少有善根,應當怎麼樣的作法,才能使他們得到解脫呢?」
老人於是為他說了一偈:「若人靜坐一須臾,勝造恆沙七寶塔;寶塔畢竟化為塵,一念靜心成正覺。」
如果人能夠靜靜地禪坐,哪怕是一刻間的功夫,都勝過造那恆河沙的七層寶塔啊!要知道寶塔究竟有一天也會化為塵土的,然而我人心中誠挚的一念為基礎,卻可以使自己日後完成正覺的大道。
※ ※ ※
所謂:「修行」,乃是藉由學道或修習佛法,加以改正自己的言行舉止以及思維觀念,並加以實踐力行。
首先,修行必須要建立正確的觀念,就是在修正自己的身體、語言、行為的偏差,以免淪於繼續造惡而有礙修行之進程。
其次,修行必須要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,然後採用適當的方法,向這個目標勇猛前進,否則,茫茫佛海何去何從?無論是花開見佛也好,立地成佛也好,或是見性成佛也好,原則只有一個:心靈無念。
修行的目的,就是要達到心靈無念之境界。須知,心靈有念,即失去正常,就產生憂悲苦惱;心靈無念,就恢復正常福慧而足矣。心靈有念,不但失去正常,全知破碎為小知小見,眼光如豆,管中窺豹。心靈無念,得大智慧,無所不知,無所不曉。
修行不在多言,縱使能言善道,說得天花亂墜,仍不能了脫生死,即使是蠟月三十,閻王爺仍不輕易放過。考驗,乃是修行難免的課程,旨在鍛鍊修行人的忍功、定力、志節。不論是有情眾生的人事考驗,或是無情世間的變化衝擊,都是現實人生難逃於天地間的命限,也因為有這諸多命限,才能激盪熬煉,逼顯出屹力不搖超然於命限的道志。所以,不僅不會怨天尤人,甚至還會感謝讚嘆成全之美德。當然,如果是自作孽所報應來的,則必須深刻反省自身之言行,因為這已經是屬於自作自受也。
修行分為自修與共修,自修乃是日常間之自我行持,諸如:閱讀善書經典,持咒、念佛、禪坐等,以展開修行之路。
寶德雜誌174期-述論:修行之意義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