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8月15日 星期三

雙毒箭

  有一次,佛陀在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郊的迦蘭陀竹園,告訴比丘們說:

  「比丘們!一般人有樂的感受、苦的感受、不苦不樂的感受,有修有證的聖弟子,也有樂的感受、苦的感受、不苦不樂的感受,他們之間,有什么明顯的差別呢?」


  「世尊!您的教說,是我們學習正法的根源,也是我們學習正法的嚮導與依靠,請世尊為我們解說,讓我們遵循您的教導來實踐吧!」比丘們請求道。


  「比丘們!一般人遇到生理上的各種苦痛,甚至於有致命之虞時,心裏禁不住地生起悲傷憂愁、痛苦怨歎,繼而憤怒迷亂而失去理智。這時,有兩種感受會交相增長蔓延,那就是『身受』與『心受』。這種情形,就像有人中了一支毒箭,接著馬上又中了第二支,成了苦上加苦的雙重痛苦。


  怎么會這樣呢?那是因為一般人的無知,讓他們歡樂時,就縱情享樂,成了欲貪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;痛苦時,則生氣不悅,成了瞋恚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;在不苦不樂時,則渾沌不明--對苦、樂兩種感受的生成原因、消失變化、餘味黏著、終是禍患、必須舍離等,沒有真切如實的證知,成了愚癡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。這樣,當他快樂時,就被快樂所牽絆;痛苦時,就被痛苦所牽絆;連不苦不樂時,也被不苦不樂牽絆著,這就是深陷貪、瞋、癡;為生老病死、憂悲惱苦所牽絆的一般人。


  比丘們!有修有證的聖弟子就不一樣了,當他們遇到生理上的各種苦痛,甚至於有致命之虞時,心裏不起悲傷憂愁、不痛苦怨歎、不憤怒迷亂,所以不會失去理智。這時,他只有一種感受,那就是『身受』,而沒有『心受』。這種情形,就像只中了一支毒箭,不再中第二支。


  當他們有樂受時,心不染著,所以不會成為欲貪煩惱的奴隸;有苦受時心不染著,所以不會成為瞋恚煩惱的奴隸;在不苦不樂時,對苦、樂兩種感受的生成原因、消失變化、餘味黏著、終是禍患、必須舍離等,能真切如實的證知,不會成為愚癡煩惱的奴隸。


  這樣,當他有樂受時,不為樂受所牽絆;有苦受時,不為苦受所牽絆;不苦不樂時,也不會被不苦不樂所牽絆,這就是解脫了貪、瞋、癡;不被生老病死、憂悲惱苦牽絆的聖弟子。」


 ※ ※ ※


  今特別再來述解,修行要在心念上作淨化這一門功夫。修行為何需要淨化心念呢?


  道理在於,一般俗眾生活,從居家到外界任何的接觸,都必定會在諸等不同境景,生成不同觀感見解。這好比人與人交往,人際相處必定會有不同想法、不同作風,導致心念罣礙。居家生活諸等事情,又何不是有如此之現象?就因心念不能融入其它不同思維,自我之意念執著終使心不得平靜,心一起伏,自然不淨(靜),而又隨著執著罣礙不除延生諸般痛苦。修行非止于外在,端正身心求個解脫這才重要。


  凡一切動念,心是主,明白痛苦處就不會在無明無知下過日子,世間人總常誤認為,身為帝王者衣食無缺無憂無苦是至尊至貴至富,而以為富貴榮華者無憂無苦才是最大福報,誤將窮苦認為是苦,其實是心不得清靜安寧者、放不下者,才是真正的苦啊!


  如何從修行得到真正的解脫,一切基礎從心開始,逢諸逆境、逢諸惡口都要轉念成智。因為一般人,都最容易在心念上轉不過來,不從智求悟求解脫,必易落入境景諸苦折磨,倘若能從一切事境,用智去判斷,則必能先洞察知因而避免果報形成。意念一轉,心得開悟,怎會有苦受之業。是以修行,是在身外感受、心內感受求取不染不著,如此修行,可說身無礙、心無掛。
 

修行綱繹大解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