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印度,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古魯即將去世,一弟子向他求教:「先生,您的老師是誰?」
古魯微閉雙目,沉思片刻,緩緩答道:在我的一生中,曾有過無數個老師。即使給我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,我也難以將他們一一說出來。不過,真正讓我受益終生的,是這三位老師。
我的第一位老師是一個乞丐。有一次,我在山中迷了路,眼看天色已晚,不知何處可以容身。黑夜中,遇見了他。我向他請教,我到什麼地方可以借宿一夜。
他對我說:這裡是荒郊野外,方圓幾裡都沒有人家。如果你願意和一個乞丐住在一起的話,你就跟我走。
於是,我就跟了他去,一待就是一個月。每天早上,我隨他一起上路乞討。他的生活漂泊不定,常常食不果腹、居無定所。可他總是非常快樂,從未有過失望。每天晚上睡覺前,他總是對我說:感謝上天的眷顧,相信明天會更好。
日復一日、年復一年,我都在堅持冥思苦修。我的生活就像他一樣,時常陷入困頓之中,絕望、傷心,甚至讓我想放棄自己的功課。每每在這樣的時候,我都會想起他,想起他每天晚上對我說的那句話:感謝上天的眷顧,相信明天會更好。
我的第二位老師是一條狗。有一天,我因為口渴來到河邊,碰巧,它也來河邊喝水。它朝水中望去,突然發現水裡也有一條狗——它自己的倒影。它感到非常恐慌,於是狂吠著跳進了水裡,立刻,水中的那條狗不見了。由此我感悟到這是上天給我的一個啟示:儘管你會感到害怕,可你一定要跳到水裡去。
我的第三位老師是一個小孩。一天傍晚,我在小鎮上遇見他。他的手裡捧著一根點燃的蠟燭,要到寺廟裡去敬獻他的蠟燭。
我對小男孩說:這蠟燭是你自己點的嗎?小孩回答:是的,先生。我又問他:蠟燭點燃之後就會發出光,而在未燃之前,蠟燭不會發光。你能告訴我,這光是從哪裡來的嗎?
小男孩咯咯地笑著,並不急著回答,而是一口氣吹滅了蠟燭,然後問我:你看,我現在把蠟燭吹滅了。你能告訴我,那蠟燭的光跑到哪裡去了嗎?
小男孩的回答瞬間粉碎了我的自以為是,讓我自視淵博的學問頓時化為烏有。那一刻,我真切感受到自己的無知淺薄、愚蠢遲鈍。
其實,人無常師,我也沒有固定的老師,可這並不意味著我沒有去學習—世間萬物,如天上的雲朵、地上的樹木,萬物皆可為我師,只要你願意去學習。
※ ※ ※
所謂:「學習」,「學」就是聞、見與模仿,是獲得信息、技能;「習」是鞏固知識、技能的行為,一般有三種含義:溫習、實習、練習。是以,「學習」乃是求得知能的經過程序,換句話說,亦是透過外界教授或從自身經驗提高能力的過程。
「學習」,最早可追溯至孔子在《論語》中所言: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」意思是說,學了之後,及時、經常地進行溫習和實習,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嗎?荀子在《勸學》中說:「君子曰:學不可以已。」意思是說,學習不可以停止,一定要持之以恆。
人生在世,要活到老、學到老。因為任何時間都在學習,任何事情都要學習,任何地方都可學習;是以,學習的目的在充實自己、克制自己、表現自己。
充實自己:不僅是在道理上的認識,其內在的涵養上亦須加深功夫。農夫在播種之前,必先將雜草除盡,修行欲受真理的教化,也必先將心念淨化。是以,空其心,以斷欲之萌;虛其心,以應事之變;寂其心,以順境之遷;靜其心,以制念之動。
克制自己:人要在行為上約束自己,在心靈上開放自己;自由亦有約束,超過合理範圍之外,就是不自由。世人要有主見的客觀,而不是偏見的自是,要能控制情緒,而不是放縱自己;為所欲為對行為要負起責任,而不是言行相謬;莫行心上過不去的事,莫萌事上行不去的心。
表現自己:做人要坦誠、率真、老實,才能表現自己。
是故,優柔寡斷,是辦事的阻礙;執著迷昧,是修行的障礙;高興時不流於輕浮,憤怒時不昏於暴躁,才是中肯中節。俗話說: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,愚者千慮必有一得」,知道自己的愚鈍,更應努力去學習充實。
寶德雜誌第189期-述論:學習之意義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