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

布袋和尚

  明州奉化縣布袋和尚,是彌勒菩薩化身,他的一付尊容並不大好看,所幸他笑口常開,倒也沒有人討厭他。

  他最大的特徵是肚皮很大,他的行為也是佯狂作態,瘋瘋顛顛的出語無定。住宿的地方是隨遇而安,就地便臥,看樣子他決不會犯「臥高廣大床」佛戒。

  他的隨身法寶是一個禪杖和一個布袋,他的布袋可以稱為「百寶乾坤袋」,凡是供身之具,全部財產家當,都貯在袋中,這裡邊究竟裝了些什麼,恐怕連他自己也不清楚。

  在街市聚落村莊裡,他每見到人家吃東西,就伸手求乞,醴鹽魚俎之類的食物,不較葷素,他接到手中,先咬一口,再分一半放進寶袋之內。假使袋中之物多了,就招引小朋友們,找一塊空地坐下來,把袋子倒下,讓小孩子搶了吃,他在一旁看了呵呵的笑。因此一般小孩子都喜歡他,和他一起玩。

  有一次大雪天,他臥在雪地裡一夜,不但沒有凍死,並且雪不沾身,因此人們對他感到奇異起來。他向人家化緣,把化來的貨品再售出去,將得到的錢去救濟貧苦的人。總之,他自己是不存分文的。

  他示人吉凶很靈驗,天如果要下雨,也就穿上濕草鞋,在路上急驟行走,表示大雨快來似的。如果是到亢陽不雨,他就拖曳高齒的木屐,跑到橋上,豎膝而臥。日子久了,當地的農民都以他的行動為氣象台,看他的舉動就知道天氣有什麼變化。

  當和尚在世的時候,四明的亭長不信佛法,又以和尚顛瘋作態而不事事,他看見就加以垢辱,並且把他唯一的布袋,奪下放火燒掉!可是隔明天看到他仍存著布袋,來去如舊。如此三次奪燒布袋,可是三次仍然復舊。因此亭長甚為驚異,不敢再燒了。

  布袋和尚,在貞明二年丙子三月三日對大眾笑著說:「明年的今天,我取彌勒果供養大眾。」果然於第二年丁醜三月三日,在岳林寺的廊下,跏趺磐石上而逝。大眾這才知道他去年所說之言。

  福建莆田縣令王仁照居士,在江南天興寺遇見布袋和尚,後來在福州官捨又看到和尚,見面時和尚從懷中取出一封圓書,交給王縣令道:「我如七天不來,你就把它拆開來看。」仁煦依言,過了七天,未見其來,就如約拆開來看時,只有四句偈語:

  彌勒真彌勒,化身千百億;
  時時示世人,世人俱不識。

  至此大家才知道,瘋顛作態的布袋和尚,就是彌勒菩薩化身。

  彌勒又名慈氏,他修的慈心三昧以慈悲為懷,忍讓為先,所以彌勒化身的布袋和尚,終年笑口當開,你罵他不回言,打他不還手,實行他慈心三昧的忍耐偈。

  彌勒菩薩的忍耐偈:

  有人罵老拙,老拙只說好;
  有人打老拙,老拙自睡倒。
  涕唾在臉上,隨他自乾了;
  我也省力氣,他也少煩惱。
  這樣波羅蜜,便是妙中寶;
  若知這消息,何愁道不了。

  因為他大肚包容,所以人人見到他都皆大歡喜,直到今天,如果你有滿腹心思,一肚皮煩惱,只要走進佛寺大門,看到笑佛彌勒的樣子,就會使你減少很多煩惱。

  彌勒菩薩很有道行,衪拿一個布袋,人家問衪:「聽說你已經開悟了,請你講一講法給我們聽。」布袋和尚衪就把布袋拿下來、放在地上。問他的一些和尚都感到很奇怪,怎麼不講話,把一個布袋放下呢?

  按照一般的現在的人、有智慧的人,知道這是布袋和尚在開示,就是說:「你要把所有的東西放下。」學佛的人就是要放下一切,像剛才我所講的「學佛的人就是要學到無所求」,也就是要「放下一切」,因為你要放下你心中的煩惱,放下你一切的、世俗的、一切種種的心中障礙,包括你身體上的障礙,你才能夠解脫,才能夠成佛。

  結果那些和尚得到這種開示以後,又問他:「除了放下以後,還有什麼呢?」那布袋和尚又把那個布袋一提,就放在肩上就走了。

  這個意思呢,有智慧的人又講:「這是要你先把所有的煩惱放下,然後再提起來放在肩膀上,就是要擔當如來的大業去救眾生。」這個提起來就是要救眾生。所以,放下呢,就是「涅槃」;提起來呢,就是「度眾」。

  所以學佛的人不只是要放下,而且還要度眾生。我們修行修自己的時候要「無所求」,我們有求就是為了眾生求,「不為自己求,而為眾生求。」

  彌勒菩薩的造相,提了幾個字,它那個字很好--「開囗常笑,笑天下可笑之人」。為什麼笑天下可笑之人呢?因為天下的人統統可笑!所以彌勒菩薩「笑口常開」!,衪的嘴角永遠是在笑。衪肚子很大--「大肚能容,容世間難容之事」。彌勒菩薩常笑天下可笑之人,能容天下難容之事,衪的笑就等於統統開悟了。衪知道得最清楚,所以衪笑天下所有的人。衪的忍辱、忍耐功夫也是很好的,衪能夠容納天下最難容的事情,這也就是表示,衪都已經得到了整個天下。

  彌勒菩薩將來是未來佛,衪將來是繼釋迦牟尼佛以後,在娑婆世界成佛度眾生的一尊佛。所謂「龍華三會」三次說法度眾生,就是彌勒菩薩衪將成為娑婆世界的教主。

※ ※ ※

  許多在家修行者,不明修行之真諦,或是疏忽了自己在家之身分,造成越修越煩惱,越修越難與週遭之人相處,甚至所見之事物都不順眼,而影響了修行果位。其實在家修行除了個人言行思想依教理而修外,其餘不論是工作或家庭生活、社會人際關係等,與一般人實無太大之差異。

  在家修行者應以開闊的心胸,用「善」意來對事物作解讀,才能產生力量面對當下,故以歡喜心工作、以歡喜心與人相處、以歡善心面對挫折、以歡喜心接受責難、以歡喜心諒宥他人、以歡喜心承擔、以歡喜心持戒、以歡喜心布施、以歡喜心忍辱、以歡喜心精進、以歡喜心念佛、以歡喜心誦經……如此一來不但容易與法相應,亦可轉變他人對修行之誤解。

  修行是幫助行者消除憂悲惱苦、脫離苦海,讓身心趨於祥和而達到超生了死之境地,故修行絕對是一件值得振奮之事,《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》有云:「常歡喜心勤修學。心不散亂,心智不失。……心歡喜則能勤精進。」《華嚴經》云:「歡喜恭敬心,能問甚深法。」修行者如果帶著無奈、委屈、不平、執著、煩惱、痛苦等以管窺天的心態,想要獲得安祥解脫,得到教法之精髓,實乃緣木求魚。故在這條漫長的修行道路上,更要以歡喜心相伴,因為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,故以歡喜心面對週遭百態,才不會產生厭倦或被累倒,也才容易恆持有成,法喜常盈。

摘錄自在家修行法要-第十章六節 以歡喜心修行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