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日,張三在山間小路開車,正當他悠哉地欣賞美麗風景時,突然迎面開來一輛貨車,而且滿囗黑牙的司機還搖下窗戶對他大罵一聲:「豬!」
張三越想越納悶,也越想越氣,於是他也搖下車窗回頭大罵:「你才是豬!」
才剛罵完,他便迎頭撞上一群過馬路的豬。
結論:不要錯誤的詮釋別人的好意,那只會讓自己吃虧,並且使別人受辱。在不明所以之前,先學會按捺情緒,耐心觀察,以免事後生發悔意。
※ ※ ※
為人處事,在待人接物之間,務必使本身心情保持在安穩之狀態下,能這樣持續良好心情做事,則無論做任何事都能一帆風順。
眾生在這個科技昌明的年代裡,智商確實很高又非常旺盛,但對於影響人生旅程最切身、最重要的情緒管理,似乎都做的不夠落實,情緒管理之能力亦比較低。一個人的情緒管理是否適當,攸關其成就與否,在情緒想管理好之前,必須先讓自己不感到懊惱。
會讓世人產生種種懊惱事件,都與貪、嗔、痴脫離不了關係,面對別人不友善的一句話,便讓自己心情起伏不悅,古聖先賢皆非常明白的教導世人,別人並沒有理由必須對我人說任何好聽話,但我人卻有責任,亦有其職責與使命,面對他人時,必須口說好話,並且面對他人時,必須施予柔軟之言語,讓眾生感受到被尊重、被關愛,才能令他人亦潛移默化的肯學習聖賢精神,願意效法聖賢們做好人生榜樣,溫暖人間、祥和社會。
「痴念」乃是不明事理,人的心中一旦對事理不明瞭,則容易事事起嗔恚,容易事事起貪慳。人生在世,最長不過百歲之齡,生活該處於祥和或孤僻便因人而異,經常懊惱之人,久而久之,對任何人都感到不滿意,甚至面對自己的家人都常感到厭惡,那麼疑心便要產生出來。別人的一句話非常容易令自己懊惱不悅,有時是自己癡迷造下的一些事情,但在事後未能順利,也會因而懊惱以影響心情。
人生在世,面對種種事,凡事之事出有因,若能智慧明辨或明白事理,縱使面對他人不善之對待時,亦能給予寬宏大量,如此自己便能維持良好的心情,行持在每一個時刻當中,千萬不可為了貪圖要別人向自己訴說好聽的言論,而使自己聽聞他人不善語氣的語言時,心中反而有了一股反感。
遇到不當之對待時,必須先行了解,當前這個人或許正值睡眠不足,才會口無好話,或許這個人剛和家人起衝突,才會口出惡語,或許這個人正在忙於處理急事,才會口出不耐煩之言;若能冷靜觀察,看透這些事理,當我人面對他人無理的對待時,心中必不再懊惱,此後心情皆能維持在安穩及法喜的狀態也。
摘錄自寶德雜誌第100期-述論:欲求心情好,先要不懊惱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