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讀經典。
「寧可守道,貧賤而死,不為無道,富貴而生。」(《六度集經》)
又:「若人心無厭足,唯多求,罪惡增長。菩薩不爾,常念知足,安貧守道,覺知唯慧是業。」(《八大人覺經》)
在《百緣經》中曰:「夫求富貴時甚苦,既得已守護亦苦,後還失之,憂念復苦,於三時中,都無有樂。」
這三段經典,我意會到對金錢的態度:
一、取之有道。
二、知足。
三、得知心重的人,無樂也。
很早以前,我對金錢的觀念,已經是「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」,又「知足則常樂也」!我又常常告誡自己,金錢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,不要去做金錢的奴隸,不要患得患失,生死有命,富貴在天,人的一生花費多少錢,命中福份有多少,皆是定數也!
õ
我常常想:
在這世界上,第一偉大的力量,就是「道」。
然而,在這世界上,第二偉大的力量,就是「金錢」。
我從來不否認「金錢」的力量。
我常常說:
「有錢」是有煩惱。
然而,「有錢」的煩惱,勝於「沒有錢」的煩惱,我的意思是說,「有錢」當然勝過「沒有錢」。
我確實重視「金錢」。
但是,我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的知道,「金錢」只有在娑婆人間用得著。
在「天上界」,在「四聖界」,用不著。
在「心靈上」,用不著。
修行的人,夠用就好。
如果天天想錢,天天去賺錢,為錢捨命,這是凡夫俗人,修行人是要靈修的。
對「金錢」的觀念:
一、中性。不善不惡。
二、無取捨。
三、隨緣。
四、努力而不執著。
五、善用。
六、濟世慈善。
我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,我不是一位貪愛金錢的人(見錢如生命),反之,我倒是一位「輕財重義」的人。
因為我知道,「金錢」如流水,是流來流去的,這一世,流到你這裡,下一世,流到別人那裡,「金錢」是無常態的,所以我們有一句俗語:「富不過三代」。
又,「金錢」如果不善於應用,「金錢」如果不花費掉,它只是一張紙,這張紙毫無意義可言,再多的錢,全部不用,也等於是一個窮漢,表面風光,卻無實益。
《尼乾子經》曰:「貪人多積集,得不生厭足,無明心顛倒,常念侵損他;現在怨憎多,捨身墮惡道。是故智者,常念知足。」
õ
我坦白的告訴大家,對「金錢」的觀念,我經過了三個時期:
第一期「錢就是錢」──年輕時,我很貧困,我知道金錢的重要,有機會賺錢,我就賺,想盡了辦法也要賺錢,那一段日子,我愛錢愛的要死,就是「錢就是錢」,世俗人都一樣的心理。
第二期「錢不是錢」──我終於走上修行的路子了,由於讀佛經,明白學佛比金錢重要,明白「道」比「金錢」更高,「金錢」只在娑婆世界有用,與修行毫無干涉,又,修行人視金錢如毒蛇,金錢太多反而惹禍上身者,比比皆是,因此,視錢財如糞土,有錢馬上施捨出去,不積集金錢,這時已是「錢不是錢」的時期,這是清清白白與金錢毫無瓜葛。
第三期「錢仍是錢」──當我的境界漸入妙境,我豁然開悟,錢仍然是錢。我變得「不取不捨」,「隨緣來去」,隨錢來,隨錢去,我仍然重視金錢的功用,只是我善用金錢,做濟世慈善可也,做菩提事業可也。
第三期的境界是:
一、不受金錢的迷惑。
二、仍然重視金錢的功用。
三、接觸錢,但不動心。
四、任運錢,又立斷錢。
五、離而未離。
(連遠離金錢的心也徹底除去,而達到一無所離、離無所離的境界。)
六、自然來去。
七、金錢自在。富則富也,窮則窮也。
八、無所謂。
。。。。。
轉載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