仲由,字子路,春秋時卞人。雖然在外面個性好強,可是在父母面前,卻十分柔順乖巧。
子路的家境非常貧窮,時常在外面採集藜藿等野菜當食物。由於家中常常沒有多餘的存糧,而子路為了贍養父母雙親,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來,盡到自己的孝心。
子路的父母相繼去世以後,他將父母安葬妥當,然後在墓旁建造一間草茅,日夜哀悼父母,身體因此日漸消瘦;服喪三年期滿之後,他整理行囊,乃南遊到楚國。
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學問和人品,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。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鍾之多。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勞苦,感歎說:「雖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,吃藜藿等野菜,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,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。」
子路的老師孔子聽到此事之後,稱讚說:「子路真是孝子的楷模,父母在世的時候,他盡全力服侍;父母去世之後,還常常懷念著雙親;亦即是:事親,生時盡力,死時盡思。」
※ ※ ※
自上古時代,黃帝建立中華以來,五千年悠久歷史記載,誰人不知,中華兒女個個係炎黃子孫,身為中華兒女,應克盡孝道。
人生誰無父母,須知父母生我、育我、長我、居我,欲報之德,昊天罔極,應克守孝道,牢記父母辛勤養育之恩。人人該行孝道,早晚奉侍雙親,不肖子女,於遠離家鄉後,在外花天酒地,貪圖享受,置父母於不顧,早把孝敬二字忘得一乾二淨。奉勸眾生,千萬莫誤聽枕邊言,迷離父母,此乃禽獸不如,俗語曰:「百善孝為先」,對長輩不尊敬者,任你如何修道,亦屬無益。
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,可以說完全是注重倫理道德而來。但出於倫理道德的行為,則莫過於發乎骨肉至情至性乃最為寶貴的孝道。
昔日帝王恃文治武備外,都以孝道來表率天下,德化四海,使民心歸順,天下太平,語云:「君子篤於親,而民興於仁」。蓋聖人之教,不事而成,不嚴而治,無不由於至性至情之內發,所以轟動天下之故。
古今孝子故事很多,但都離不了中華文化最深刻的倫理道德之最高原則範疇。孝道觀念孕育著親情,使人人促進社會安和樂利,顯示民族文化的道德價值,孝道是引發人的偉大力量泉源,而應予以發揚光大。
摘錄自儒宗寶典第三卷-談論:百善孝為先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