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多的消費產品???
我們「經濟」的最終目的?不是提供健康照護、教育、或是安全的交通運輸、或是永續、或正義?而是提供消費產品?
他們如何讓我們這麼熱切地搭上這班消費列車呢?
嗯,他們最有效的兩項策略是「計劃過時」和「認知過時」。
「計劃過時」另一種說法就是「為丟棄而設計」;也就是讓東西儘快變成沒有用的廢物,所以我們會把它丟棄,然後再買另一個新的廢物。很明顯的東西像是塑膠袋和咖啡杯,現在連更重要的東西也如此:如拖把啊、DVD、照相機、甚至是烤肉架,每樣東西都這樣。
連電腦也是。你有沒有注意到現在當你買一台新電腦時,由於科技日新月異,只要一兩年的時間,你的新電腦馬上就礙手礙腳了。我對此很好奇,所以我把電腦蓋打開看看裡面到底是什麼?我發現每年改變的東西是藏在角落裡的一小塊東西。但是你不能單單換那塊東西,因為每種新版本都有不同的形狀,你必須把整台電腦丟棄,然後再買一台新的。
的確,我曾讀過一篇文章,引用了1950年代計劃過時流行時的工業設計期刊。這些設計師是如此地公開露骨,他們真的在討論如何讓東西快速地壞掉,並且讓消費者仍然對產品有信心,然後再去買另一種東西,這樣的意圖再明顯不過了。
然而東西損毀的速度仍不足以讓這消費火車頭飛奔,所以還要搭配「認知過時」。所謂「認知過時」,是要說服我們把完好無缺仍可使用的東西丟棄不用。
他們是怎麼辦到的呢?好的,他們先改變東西的外觀,假如你一兩年前買的東西到現在還在使用的話,每個人都可分辨出你最近還沒去買新的,而由於我們證明自己價值的方式就是靠消費,因此如果沒有去買新的跟上流行,會是很丟臉的事。
【我知道。】比如我的桌上還擺著一台用了五年白色胖嘟嘟的電腦螢幕,而我的同事剛買了一台新電腦,她的螢幕就是那種扁平閃閃發亮的型式,和她的電腦主機、電話,甚至連筆筒也很速配。【看起來簡直是酷斃了!】她看起來就像在航太中心駕駛太空船一樣,而我的看起來就像桌上擺了一台洗衣機。
流行又是另一個活生生的例子。你有沒有想過女人的鞋跟為何一年流行矮跟另一年又流行高跟?這不是因為有人在爭論那一種鞋跟構造對女人的腳部最健康,而是因為在高跟鞋流行年代穿矮跟的話,會顯得你很跟不上時代,對消費這火車頭還沒有貢獻。因此,你站在穿高跟鞋人的旁邊,或與廣告中的亮麗女主角相比,就會變得老土;這都是為了讓人們持續不斷地去買新鞋子。
一般而言,廣告和媒體,在這裡扮演很重要的角色。
居住在美國的人,每天會被超過三千個廣告轟炸。
我們一年所看的廣告比五十年前的美國人一輩子所看的廣告還要多。假如你仔細的想想,廣告的用意就是讓我們覺得對目前所擁有的很不滿意。因此,一天三千次的轟炸,一下子髮型不對勁,一下子皮膚不夠光滑,一下子服裝不夠時髦,一下子家俱不夠氣派,連車子也越看越不順眼。渾身上下全不對勁,唯一對勁的就是去買東西。
媒體也協助隱瞞這些真相,所以我們只看見一小部分的物質經濟,那就是買東西;至於原料開採、產品製造和廢棄處理等所有的過程,我們全都看不到。
所以,在美國,我們所擁有的東西之多,是前所未見;但是民調顯示人民快樂的程度卻一直下滑。我們人民最快樂的時刻是在1950年代的某個時期,同時也是消費狂熱爆發的時刻。嗯,這真是蠻有趣的巧合啊!
我想我知道為什麼。雖然我們擁有了更多東西,但是我們享受快樂的時間卻減少了:像是與家人、朋友在一起的時間,以及休閒的時間。我們比以前更加賣力工作,有分析家表示,我們目前所擁有的休閒時間,比封建時期的還要少。
你知道我們最主要的兩項休閒活動是什麼呢?我們把所剩無幾的休閒時間拿來做什麼?那就是看電視和買東西。美國人花在買東西的時間,是歐洲人的三到四倍。
因此我們就在這種荒謬的情況下工作賺錢,有時還得兼兩份工作才行,我們回到家之後已經累到半死,撲通一聲就躺在沙發上看電視,廣告告訴我們「你爛死了」,所以快去商場裡買東西讓自己快活些吧!所以呀,我們又得拼命賺錢買東西。當我們回到家時又累得半死,一坐下來看更多的電視,然後廣告又告訴你再到商場花錢買東西吧!因此,我們就陷入這種瘋狂單調的循環裡:工作賺錢--看電視--花錢買東西,真是夠了!
節錄自-東西的故事-THE STORY OF STUFF
東西的故事 The Story of Stuff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