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朝的嵩嶽元珪禪師,為伊闕(河南)洛陽人,自幼便出家。唐高宗永淳二年受了具足戒,於嵩嶽慧安國師座下得法印心,後來在嵩山下結廬修行。
有一天,一位衣冠楚楚、舉步安詳的奇特人物,率領隨從來到草廬前面,扣門說要拜見禪師。
元珪禪師看到這個人相貌奇偉,便問他:「仁者,為何而來?」
這位客人回答說:「禪師,您知道我是誰嗎?」
元珪禪師說:「我觀佛與眾生平等,都一視同仁,怎麼知道您是誰呢?」
客人說:「我是這裡的山神,能夠掌握人間的吉凶生死,禪師您看得出來嗎?」
元珪禪師回答說:「我雖在世間,但已了生脫死。既已了生,何有老死?你能知世間人的生死?又怎能知道出世間人的生死呢?」
山神聽到元珪禪師這番話後,即刻恭敬禮拜,說:「我自許比其它的神明還要聰明正直,想不到,禪師您有更高更廣的智慧辯才。請求禪師為我傳授正戒,讓我聞法解脫。」
禪師說:「您既然求授戒法,就已經是受了戒,戒由心生,除此『心戒』之外,更無他戒可求了。」
山神聞言,還是茫然不解,於是元珪禪師便在會善寺的琉璃戒壇,為山神正式傳授五戒。
「山神受戒」在佛教裡是一段很有名的公案,受戒本來就是做人的根本。而戒者不只言身戒,尤重乎心戒。何以故?即以戒心以抑制心之蠢動,免於植入意識;若深植心識,一旦觸緣,將可能導致犯戒觸規;故身戒、心戒缺一不可也!
※ ※ ※
人當自律,方知得己之所在,尤其在道修上更當如此,否則修而無功,枉費心志也。
試看各種之修持,首當著重於戒修,否則不為功也,不論何教派亦同,均訂定有其必要之戒律,才能規範修徒之行徑與限制,如此長久的力加修為,方能成就道果。再看世人之缺失,不論是行為上、或是思想上如有偏差,得由法律來加以戒護,始得歸正也,同時如人之己身上的不良習慣或嗜好,亦惟有靠己身堅定的戒律才能摒除,否則永難導歸其正也。
諸如此等之情況世人均知的,但是往往卻無法嚴格的戒律自己,常因循的原諒自己,縱容自己,故難能修正自己而沉落。吾之所以提論此題網,旨在要能下定決心,不論在自己生活的習慣行為上,或是有心致力於道程的修持上,都得思歸「戒律自己」,絕不可有任何的姑息,否則不只是行為道德上無法精進,就是在道的修持上亦永遠沒有任何的成果。律戒自己,須靠堅志去克服、去勉勵。希世人知勉行之,共登善道。
心志歸向-第廿三章 律戒自己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