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6月9日 星期日

佛陀說故事

蓮生/文

 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,喜歡講故事,這些故事,都是有關「前世」的。

  佛陀說:

  「前世,我是誰,你是誰,他是誰。」

  然後--

  佛陀會說,前世因為做了這些事,所以今世才會形成這樣的結局。(成佛)

  這些故事,共約五百多則,結集起來,就是《本生經》。《本生經》是十二部經之一,梵語是「闍陀伽」,也即是如來說出前世當菩薩時,所行所業之經文也。

  佛陀講自己的「累世前世」,不是固定的形象,而是多重身份。例如:

  國王、庶民、官員、販夫、走卒。

  菩薩、仙人、行者、外道、術士。

  更有傍生:

  象王、鹿王、猴王。

  佛陀曾是天人,也曾經在畜生道,更曾經墮落在地獄道中。……

  佛陀也曾經犯了大戒:

  例如殺人。

  例如邪淫。

  例如妒恨。

  佛陀講這些,我認為是有因緣的,主要是說,眾生本有佛性,不管你犯下如何大罪業,只要懺悔,精進修行,最終的,一定可以成佛。

  這《本生經》,也就是大乘佛法的根源,大乘佛法的精神,來自於《本生經》。

  另外:

  也有《本事經》,也是十二部經之一,梵語是「伊帝目多伽」。

  是佛陀講菩薩、聲聞(阿羅漢),過去世的所行所業之經文。

  《顯揚論》曰:

  「本事經是有謂如來說聖弟子們前世之事。」

  不管是「本生」或「本事」,我均如此認為:

  「是本迹也!」

  我的意思是說:

  「法身佛或法身菩薩,這些都是實在的身分。而變化出許多的應化身,去化導眾生。其實法身是恆在而不審,而分身去化迹度眾生。」

  如此:

  本地--如如不動。

  垂迹--變化妙德。

  《維摩經》曰:

  「非本無以垂迹,非迹無以顯本。本迹雖殊,而不思議。」

  《觀音玄義》:

  「上地為真為本,下地為應為迹。」



  我舉一例。《涅槃經》曰:

  佛陀昔為「雪山童子」,當時的帝釋天變化成羅剎,說了過去如來的半偈:

  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。」

  雪山童子為了求下半偈,便求羅剎說出下半偈。

  羅剎說:

  「我今飢餓,如果你讓我食,我才說。」

  雪山童子答應。

  羅剎才說下半偈:

  「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。」

  雪山童子聞之,心開意解,書寫此偈。由高處投地而亡。

  羅剎變回帝釋身,食雪山童子。

  依此功德,超越「十二劫」。

  我認為:

  「這是大乘菩薩,累積『妙德』,而成就如來也!」

《魔眼》佛陀說故事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