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府範縣君(縣君,古代婦女之封號),圓悟克勤禪師之在家得法弟子,生平不詳。範縣君很早就寡居,一心向佛,堅持習禪,常坐不臥。
後聞圓悟克勤禪師住持成都昭覺寺,於是便前往禮拜,請求圓悟禪師為她開示入道因緣。圓悟禪師於是教她看「不是心,不是佛,不是物,是個甚麼?」
範縣君於是依教參究,可是久無所契,心裡非常著急。
一日,範縣君又來到昭覺寺,哭著央告圓悟禪師道:「和尚有何方便,令某易會。」
圓悟禪師道:「卻有個方便。」於是便教她只看「是個甚麼?」
範縣君回家後,依教奉行,在日常起居處、舉手投足處,專看「是個甚麼?」這樣堅持了一段時間,終於有一天,豁然有省。她驚喜地說道:「元(原)來恁麼地近那!」
範縣君的悟道經驗,很值得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借鑒。在日常生活中,看「是個甚麼?」這實際上就是六祖所說的「學道常於自性觀」。因為,我們的一舉一動,起心動念,都是自性的妙用。如果我們在自己的一舉一動、起心動念的當下,回光反照,問一聲「是個甚麼?」,此時,我們就已經與自性打照面了,更不需要向外求玄求妙了。
※ ※ ※
自性人皆具有,初本清淨,由於六根所入,六塵所染,漸失本性。故必以般若之力去維繫,方無誤入。般若含藏菩提十善。菩提本屬梵語,中譯為覺道;自性即本質。菩提自性就是覺道本質。
佛祖有云:「佛門無限,只有一關,自性成佛,莫作等閒」。
菩提自性既然人皆具有,不必修行,亦可成佛。但如何憑菩提自性而成佛?必先明白菩提自性是不捨不受。何謂不捨不受?凡事不住心,不見不聞,尤其是不入思議。亦即眼見心不見,耳聞心不聞。這就是不思議,不住心。如此定可消滅一切煩惱,解除許多妄念。
譬如黃金,本質純正。以之鑄器,如金牛金瓶,器相萬千,但金則始終為金,與器無關,器毀而金質不變。金肯慈悲隨緣,製成器皿,就是不捨;雖成器相,而金質一毫不變,就是不受。總之,隨緣不住境,便可無改自性。自性清淨不染,不捨不受,就是明心見性之法門。
見性之後,定須明瞭不變真如之義,始可達到「了生死」階段。前諸法不變如金之鑄器,器毀而金質不變。器相可變,法則不變。但法與相不一不異。何以故?譬如手:伸直則為掌,曲卷則為拳,掌與拳,其相不同,故曰非一;但手始終不受影響,拳也好,掌也好,伸展自如,相雖不同,手則無變,故曰非異。
由此可知,法相不變,但非死常。若執死常,永墮生死;若執不變,只入二乘。必須以不住為本,消除斷滅,故曰真如。真如亦有真去。何故叫真去?人之來也,其來如如。從何處來?試問你們知否?來處亦不知,何故計較五陰之入心而斤斤思議於去?且其去也不知如何,因此叫真去。俗子凡夫,耿耿於生死二字,其實去也不過是身上一點塵埃,以手抹去,便是乾淨,又何必怕?何必戀?總求自性在心,便可成就。總說一句:萬事不住心,便可無礙,因此,人心最為關要。
雨華四集-不捨不受,不變真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