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次,佛陀以天人與阿修羅戰爭的故事為弟子宣說慈悲的重要。
往昔,天人與阿修羅發生戰爭,阿修羅獲勝,天人大敗。當時,帝釋天王命令全軍撤退,乘車往北,返回天宮。
在回宮的途中,車隊經過須彌山下的草叢,草叢中有一金翅鳥的窩巢,巢裏有很多小金翅鳥。
帝釋天王一看,擔心車馬經過會踐殺小鳥,於是告訴車夫說:「把車掉回頭,不要傷害了小鳥。」
車夫回報帝釋天王:「阿修羅的軍隊已經從後面追趕而來,如果回頭,必定會被殺。」
帝釋天王說:「寧可回頭而被阿修羅所殺,也不可以讓眾軍踐殺小鳥。」
全軍於是轉而向南行。阿修羅軍看見帝釋天王帶著全隊人馬轉頭而來,以為這是戰策,連忙下令阿修羅軍返回阿修羅宮,帝釋天王及其天人們因此反敗為勝。
佛陀說這則故事之後,告誡弟子們:「天帝因為一念的慈心,得以摧伏阿修羅軍,你們出家學道,當修慈心,始能戰勝貪瞋癡等煩惱魔軍。切記!切記!」
※ ※ ※
云何「精神指標」?即眾生不論上、中、下根器,不論有無修行之人,一見或聽聞即知,是為「代表性意義」,可以使人直入明瞭之用意。此指標,在《華嚴》菩薩十戒,即「普饒益戒」。
云何「普饒益」?簡言之,即對一切眾生,不分富貴貧賤,不分修行、無修行,不分權貴、囚犯,不分人獸,不分人天,不分法界;只要我有起心動念,即在有益眾生。舉凡我思、我言、我行,甚至所關心者,悉皆未以自我為念,而是利益於眾生。看文字敘述,或有人曰:這是高談闊論,這是不切實際;甚至有人譏貶為教條、徒列而已。誠哉斯言!中國有句名言:「人不自私天誅地滅」,在在說明人之本性自私無比,要你一切以公益為先,捨棄自我,這有點強人所難。但是修行是什麼?就是要徹底改變自我;尤其深知人性之被動與惰化,因此才要有立戒,加強行者對自我之要求與約制。
我宗是以弘揚彌勒教法為最大使命,欲使眾生同受彌勒慈尊接引,上生彌勒淨土。所以,此一意念、言行及實踐,隨時隨刻都在利益眾生。不過,普饒益,當不止如此膚淺而已;我教歷來祖師大德所垂流之典範中,許多都是本此戒要義而行。譬如捨身餵虎,雖然其行褒貶不一、見仁見智;有者戲謔為愚者,有者油然驚歎、欽敬無比。此中分野,即是捨命譏為愚者,認是太輕忽生命,乃係「鴻毛」之不智之行為;但欽仰者,認是自古艱難惟一「死」,願捨此身,實為「泰山之重」!
所以關鍵就在:你能遵行此戒,捨棄此身,還有什麼可為自己?乃是「普饒益戒」所要修子深切體悟!(必要明白,不是要修子效行捨身餵虎,而是此戒最關鍵的理念,即是不為自己。)
彌勒法本之顯密戒三部寶典-卅一、三論菩薩十戒之精神指標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