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9月25日 星期一

學道先須且學貧

 

  學道先須且學貧,學貧貧後道方親。

  一朝體得成貧道,道用還如貧底人。


  居遁(835~923),唐代僧人,撫州南城(今屬江西)人,俗姓郭。洞山良價法嗣。住持龍牙山妙濟禪苑,世稱「龍牙居遁禪師」。本則偈頌選自《禪門諸祖師偈頌》。


  「學道先須且學貧,學貧貧後道方親。」這兩句是講「學道」與「學貧」的關系。學道之人首先要學貧,「貧」學好以後「道」自然也就提高了。「學貧」是「學道」的前提,「成道」是「成貧」的必然結果。這裡,「貧」是指物質上的匱乏,「道」則是指精神上的富有,正如《永嘉證道歌》所:「窮釋子,口稱貧,實是身貧道不貧。貧則身常披縷褐,道則心藏無價珍。」


  物質財富往往使人生太多的掛礙,成為修道之途上的障道因緣。修道之人,如果是一貧如洗,他的心中掛礙就少,心靈就更加自由,就更容易得道。香岩禪師:「去年貧未是貧,今年貧始是貧。去年貧,猶有卓錐之地,今年貧,錐也無。」


  (《五燈會元》卷9)南宋仲皎禪師《山居》:「無地卓錐生計難,且空雙手到林間。隨碧水瞻明月,堅訂白雲好山。」貧到沒有立錐之地,甚至連錐也沒有,整日與清風、明月、白雲為伴,心無掛礙,自由自在。


  北宋知和禪師描述道人自在閑雅的生活:「竹筧二三升野水,松窗七五片閑雲。道人活計只如此,留與人間見聞。」(《五燈會元》卷18)


※ ※ ※


  道德經有云:『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』道之自然法則既是天所效法的,亦是地所效法的,而人生於天地之間,其行為最高準則亦應效法道性自然之規律。


  然而人生在世,對名利財富、華衣美食、奇珍異寶、豪宅廣室、悅耳音聲等,總有企求之心,但若此企求之心超越了自然無為之規律,即會轉化為貪欲,而生種種弊害。


  修行就是要遠離此弊害,淡泊欲望,精神不為外物所累,使生命得到應有之涵養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