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孚向計然先生請教謀生之道,學到了種植漆樹的方法。三年後,漆樹長成,虞孚開始割漆樹樹皮,取得數百斛漆,準備運到吳國販賣。
虞孚的妻舅對他說:「我經常到吳國經商,知道吳國人很喜歡裝飾,漆工很多,所以漆在吳國是上等商品﹐我曾經看過賣漆的人把漆葉熬成膏狀,摻入漆中,利潤可以提高一倍,而買的人毫不知情。」
虞孚聽了很高興,就照他的話,將漆葉熬煮成膏狀,也有幾百甕,和漆一起運往吳國。
當時吳國與越國關係惡化,越國的商人不能前往吳國通商,吳國人正愁沒有漆用。吳國的商人聽說有漆賣,就很高興到效外迎接,把虞孚帶入吳國,殷勤款待,招待他住在旅館裡。
吳國商人看到虞孚所帶來的漆,品質很好,於是約定很快就帶錢來買。虞孚高興極了,夜裡取來漆葉所熬煮的漆膏加入漆中,等侯吳國商人前來取貨。
不久,吳國商人如期而至,卻發現漆甕上的封條都已換成新的,於是起了疑心,向虞孚表示要改變約期。
等到二十天約期到時,虞孚的漆全壞了。虞孚因此血本無歸,失去信用,最後淪為乞丐,客死吳國。《郁離子.虞孚》
如果虞孚肯實做生意,不貪求,或不故意賣弄詐術的話,就算不能獲得暴利,也還不致於客死異鄉,只可借一時唯利是圖、見利忘義,終於使他得不償失,自食惡果。
※ ※ ※
今之社會生活範圍甚為複雜,加之人與人之間之交往趨向於繁複,故古信義之風則漸趨於淡薄,不論是信守、交易、交往等都已失落原本之道德性,使得整個社會紊亂起來,故道德省思之呼喚,不由得不提醒之。
由於人私欲利心之影響,在生活上就因而失落「信與義」二字的敦厚,人主要對自己有利,就會失守信義,不管他人之死活,只要對自己本身有益,也會違背良心,棄守信義,故社會上常有生意被倒閉的現象,以及錢財被吃的情況,比比可見,言語如不能將之信守,其言不堅,如人之言而無信,則其義必蕩然,真值深思,如果無法信守信義,再多的契約,法院的公證都是枉然,古之人只一諾,就值千金,何來之政府法院之公證呢?由此悟之,就可見現今社會此道德失落之嚴重性,且已達人人不能守信的嚴重地步矣!值得深思。
盼世人在吾今日之提示後,能盡量省思自己,不要使此之道德永遠無法收拾。
社會道德省思-第八章 信義道德省思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