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6日 星期二

見山不是山

 

釋迦牟尼佛 


  眾生在人生歷程中,不論事、不論物,甚至不論任何景像,諸此種種在歷程中,總會生事、或物、或景像:是什麼?由表象或其形體,而判斷「是什麼」。


  因此在人生歷程中,不同階段生許多「是什麼」,以及許多判斷;卻交叉出許多後來的判斷,推翻前面的判斷!唐代禪師青原惟信在《五燈會元》中,有三句話頗富禪機,更為後世所深諳熟知,三句話即是:「見山是山、見山不是山、見山還是山!」


  三句話道盡人生歷程中,所發展心智及歷程,是禪師參禪學佛三十年之勘悟!在一般人而言,第一句「見山是山」:因為眼睛所見山,即是山,是千真萬確矗立眼前,無可懷疑!此時是人生中最純稚時期,心無雜歧,眼見即真。


  第二句見山不是山:此時因已歷經學習認知、乃至思考,因此眼見是山,但會思考山乃石岩所累積,並非憑空生成。此時是人生開始因學習生思考及認知,所以推翻以前「眼見山即是山」之判斷。


  第三句見山還是山:在人生歷經苦難及挫折,更因思考已更務實,所以又推翻前一判斷「見山不是山」,而恢復眼見即是!


  此三階段恰如人生歷程,舉例而言:有個即將溺水之人,當下心中最重要是什麼?只有求存活命而已!當他獲救之後,展開人生歷程,或因緣際會飛黃騰達;當時非只是求存活命而已,他認為人生是什麼?即是他的欲望:有錢要更多錢、做官要更大的官!當在最後,即將要失去生命時,他才又猛醒是要什麼?生命存活而已!


  『唯心宗』之唯識教法,對此三句解釋更是深層涵遠,將我人之心識藉此三句完全涵蓋:


  第一句見山是山。此時是初始進入修行領域,一切端憑眼、耳所見聞依法修行,無疑義;以眼根所攝即憑以為真。


  第二句見山不是山。在修行有段時日之後,或因深入經教,或因善知識相互薰陶習受,因此自身思考更入深層,知道滄海桑田、物換星移;見之雖為山,實則在若干年前或若干年後,山已不是山。加上唯識所闡述教義之認知||非萬象不變;萬法唯心,真假、虛實非「眼見」即是,因為眼根亦是虛而不實!


  第三句見山還是山。在此階段,歷經數十年人生歷程之學習、認知、思考、乃至修行,已將自身思考沉澱,恢復純稚,知道縱然以前不是山、以後不是山;但是眼前對是山,因為此一肉身對無法穿越此山。因而在眼見是山,又恢復見山即是山!


  在本心之見性中,我人如何在種種虛幻,及現實交替中分辨真假?由前述中,眾生當可知道:「見」是我人初心之純稚、到學習之染著、直至沉澱之認知;只有「智慧」才是本心,才能見性!


直指本心之見性—第三章 是什麼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