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沙東寺如會禪師是馬祖道一禪師的法嗣,跟隨他學習的僧侶眾多,禪堂每每因為掛單的人太多,而把床榻壓垮,故當時的人又稱他為「折床會」。
馬祖大師圓寂後,由於門徒執著於參「即心即佛」的公案,又常說「佛於何住而曰即心,心如畫師而云即佛」,如會禪師終於忍不住告訴大眾:「心不是佛,智不是道。如果落入『心即是佛,佛即是心』的執見,無異是刻舟求劍。」
相國崔公群剛出任湖南觀察使時,曾去拜訪如會禪師,並請教修持法門:「請問禪師是如何修持才悟道的?」
如會禪師回答:「見到佛性就開悟了。」
由於如會禪師當時正罹患著眼疾,崔相國就譏諷說:「既然能夠見到佛性,為什麼眼睛還會生病呢?」
如會禪師也不客氣地直言:「佛性不是肉眼可見,是清淨的法眼才照見的,與眼睛生病有何關係?」
崔相國對自己的失言感到慚愧,馬上向禪師禮拜道謝:「多蒙指引!」
※ ※ ※
「心」是何物?心是集起的東西,根塵相集而起「知識」,於是有六識,遂名「識心」。故依外境而集起者為「念」,隨念而起量度者為「意」,依量度而分別者為「識」,追索者為「想」,由識而決定之者為「我見」,堅固此見而不肯變通者為「我執」。以慧照力,運想此「意、念、識、見」而轉變者為「觀照」,證知智慧亦空,能大捨無住者為「般若妙用」,其實皆心之幻起幻滅。此一起一滅,即一生一死;一因一果,一個輪轉;住此者為「纏縛」,無住者為「解脫」。
「性」之湛寂不動,喻之如水,因境而動念,此念為「心」,喻如波浪,因風而起也。水有起波浪之可能性,非水之實有波也,此波既因風而有,是名幻生。風止波滅,滅還於水,是名幻滅。幻生幻滅,故不可得,以無自性,故空,水與波,二而一也,唯性本無生滅,雖經千萬世,亦無變易,以不可見而非空,故曰:真空不空。以不見其有,而妙用卻恆沙無盡,故曰:妙有不有。此物不生不滅,非垢非淨,故湛寂不動者「性」也。
此不動非如木石之不動,乃活潑潑地,見境而起念,幻生幻滅,畢竟不可得者,心也。心生於性,性字從心從生,言心之所自生也。心之滅也,滅還於性,故生處不可見,何自而來?不可得而知也。謂之依境而生,則當生於境,非關自有,於性宜若無涉矣。謂之依性而生,則無境何由起念,性中不得憑空起念也。故知因緣假合而有,是生處之不可得也。及其滅也,去至何方?不可得而知也。謂為滅於境,則境上不見有所增。謂為滅還於性,則心生時,性亦不見減;心滅時,性亦不見增,動而不動,此滅處之不可得也。以不可得,故不生;以不生,故無可滅。是云:不生不滅。
由是而知,生者幻生,滅者幻滅,均一假名而已。幻生之義云何?曰:依他起也。性若為體,心若為用,體用不二也。
虛原雜誌196期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