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小離家老大回
十五從軍征,八十始得歸。
道逢鄉里人:家中有阿誰?
遙看是君家,松柏家纍纍。
兔從狗竇入,雉從樑上飛。
中庭生旅穀,井上生旅葵。
舂穀持作飯,採葵持作羹。
羹飯一時熟,不知貽阿誰!
出門東向看,淚落沾我衣。
卷四。古詩三首之二
十五歲就跟著軍隊征戰,到了八十歲才退役返家。在半路上遇到一個同鄉的鄰人。問他:「我家裡還有什麼人?」
他回答:「遠遠望過去,那一片長滿松樹及柏樹的墳地就是你的老家。」
走近家門,看見野兔從狗洞中出入,野雞在屋樑間穿梭,庭院裡長出野生的稻穀,水井周圍長滿野生的葵菜。舂好稻穀來煮飯,採下葵菜來做羹湯。羹湯和飯沒多久就都熟了,卻不知道煮好的飯菜要給誰吃。走出家門向東遠望,眼淚不禁滴了下來,沾溼了衣服。
這是一首敘事詩,大約完成於東漢晚期,描寫一個老兵退役返鄉的情景,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情況,具有時代的意義。
「少小離家老大回」的老兵,雖然不像唐代詩人李頻的〈渡漢江〉「近鄉情更怯,不敢問來人」,但對於即將回到幾十年不見的家園,心中始終忐忑不安,因此在半路偶遇同鄉人時,吐露出內心深處的疑問:「家中有阿誰?」
鄉人雖沒明言,卻暗示他家早已成了一堆荒墳,可以想見,老兵的心中有多麼悲痛與絕望。對他而言,對家人的思念是這幾十年來的精神支柱,能夠活著回家與家人團聚是心中唯一的希望,如今,他熬過了六十五年,眼看著多年的盼望即將實現,卻在最後一刻美夢碎滅,他心中的痛卻無人可以傾訴,於是茫然遙望東方,淚滿衣襟。
唐代詩人王翰涼州詞:「古來征戰幾人回?」本詩的老兵雖然得以從戰爭中生還,但他沒有木蘭詩中的主角木蘭那麼好運。木蘭征戰十年,凱旋而歸,有家人夾道歡迎;老兵從軍六十多年,好不容易可以退役返家,迎接他的卻只有已成了廢墟的家園,以及在屋中亂竄的野兔和野雞,此情此景,真教人情何以堪?這首詩可說是反映出長期戰亂對人民所造成的苦難。
「戰爭」這個議題,長久以來一直是中國古代文學的主要題材之一。
「天下大勢,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。」這句看似簡單的話,卻是中國歷史不變的定律,細數中國各朝代的興替,幾乎跳脫不出這個魔咒。孟子也說:「天下之生久矣,一治一亂。」(《孟子。滕文公下》)「分」的時候,天下大亂,各割據勢力相互兼併、爭戰,使得民不聊生;「合」的時候,雖然政治較為清明,國家較為安定,但伴隨著富強之後,往往是對外用兵。
例如漢武帝北伐匈奴、唐太宗遠征對外用兵,雖然名為「治世」,但人民仍盼不到真正的天下太平。元散曲作家張養浩在〈山坡羊。潼關懷古〉中說:「興,百姓苦;亡,百姓苦。」點出了在朝代的興亡與政權的更迭之下,最大的受害者始終是無辜的百姓。
只要真正的太平盛世還沒有到來的一天,人民就無法完全逃離戰爭的除影,也因此與戰爭相關的題材,一而再地在文學作品中出現,歷久不衰。
《中文經典100句:古詩源》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