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心十門
第一言其法爾︰夫心性虛通,動靜之源莫二;真如絕慮,緣計之念非殊。惑見紛馳,窮之則唯一寂;靈源不狀,鑒之則以千差。千差不同,法眼之名自立;一寂非異,慧眼之號斯存。理量雙銷,佛眼之功圓著。是以三諦一境,法身之理常清;三智一心,般若之明常照。境智冥合,解脫之應隨機。非縱非橫,圓伊之道玄會。故知三德妙性,宛爾無乖一心;深廣難思,何出耍而非路?是以即心為道者,可謂尋流而得源。
第二出其觀體︰只知一念,即空不空,非空非不空。
第三語其相應︰心與空相應,則譏毀讚譽,何憂何喜?身與空相應,則刀割香塗,何苦何樂?依報與空相應,則施與劫奪,何得何失?心與空不空相應,則愛見都忘,慈悲普救。身與空不空相應,則內同枯木外現威儀。依報與空不空相應,則永絕貪求,資財給濟。心與空不空、非空非不空相應,則實相初明,開佛知見。身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,則一塵入正受,諸塵三昧起。依報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,則香臺寶閣,嚴土化生。
第四警其上慢︰若不爾者,則未相應也。
第五誡其疎怠︰然渡海應上船,非船何以能渡?修心必須入觀,非觀何以明心?心尚未明,相應何日?思之,勿自恃也。
第六重出觀體︰只知一念,即空不空,非有非無。不知即念,即空不空,非非有非非無。
第七明其是非︰心不是有,心不是無;心不非有,心不非無。是有是無,即墮是;非有非無,即墮非。如是,只是是非之非,未是非是非非之是。今之雙非破兩是,是破非是,猶是非。又以雙非破兩非,非破非非即是是。如是,只是非是非非之是,未是不非不不非不是不不是。是非之惑,綿微難見。神清慮靜,細而研之。
第八簡其詮旨︰然而,至理無言,假文言以明其旨;旨宗非觀,藉修觀以會其宗。若旨之未明,則言之未的;若宗之未會,則觀之未深。深觀乃會其宗,的言必明其旨。旨宗既其明會,旨觀何得復存耶?
第九觸途成觀︰夫再演言詞,重標觀體;欲明宗旨,無異言觀。有逐方移,方移則言理無差,無差則觀旨不異。不異之旨即理,無差之理即宗。旨一而二名,言觀明其弄胤耳。
第十妙契玄源︰夫悟心之士,寧執觀而迷旨,達教之人,豈滯言而惑理?
理明則言語道斷,何言之能議?旨會則心行處滅,何觀之能思?心言不能思議者,可謂妙契寰中矣。
《景德傳燈錄》卷五,《大正藏》五一.二四一頁下─二四二頁中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