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5月16日 星期二

大學之道.止於至善

 

本道院副院尊 觀音菩薩 登台


聖示:明性不昧,謂之覺;了透世間,謂之覺;心無煩惱,謂之覺;圓融通達,謂之覺。


陳生:學生恭向菩薩頂禮五叩首!


菩薩:賢生免禮!


陳生:用心映照世間事,是喜!是悲!是無奈!或是可以歡愉的歲月足跡!


菩薩:當生命緣熟、當知性要你去選擇之際,你如何抉擇?在世外與世內門檻之間,你應該如何取捨或如何平心地選擇下一個生命的叉路?


陳生:走在修行路上,腦海中已經盤旋無數次,如何選擇下一個生命的叉路了。生命是即謝即開的虛花幻景,或只是水波蕩漾的水中鏡月。


菩薩:人走過山邊水涯,人走過深山叢林,現代人更從鄉村走進城市,從茅屋走向摩天高樓,粗茶淡飯換成了美酒佳餚,粗布衣衫變成了穿金戴銀,雞犬相聞幻成了人生沸騰的名位之爭的戰場,採菊東籬下化成了你上我下的人肉場域。


天地萬古不變,可是人的這一生卻不可再得,人生百年,日子很容易就匆匆而過;因此,諸子處於繁華的世界,隨著世俗潮流翻滾,卻忘了人生無常,而無常是世間虛花幻景,要能夠看破無常,視透生命這一場的夢境呀!


陳生:所以,心中的桃花源,沒有燦爛的一季,卻有雲淡清淨的永恆,讓我們在慈航彼岸的時候,用靜空觀照自己的影子,知道自己在哪裡、立足在哪裡,用心來觀照,用自性來明理。


菩薩:然也。人多口就雜、心就亂,道也一樣。雖然修道已經公開化,但是還是人多口雜,眾口鑠金,在沒有修道、學道之前,對於道理是一片茫然,是真、是假、是邪、是偏,唯心知之,別人說得不一定是真的。


所以,諸佛菩薩才會苦口婆心,循循善誘,就是要修子開啟智慧、看清楚,是邪、是偏、該走不該走。


道要能知行合一,必須靠自己去覺悟、去體行,如果自己本身不去參悟、不去耕耘,就沒有收穫,種善因得善果,修道不在表面功夫,只在自己的根基與緣份,尤其是身體力行。


陳生:學生明白了。謝謝菩薩慈語!


學生於靜坐之際,突然看見《無極皇母大天尊》恩師走下蓮座,開口言道:「修道的過程之中,最容易執著的是一個『得』字,人如果有所得,必然有所失,大人達到最後的境界,就是無得無失,功成而不名有;是以,一個真正有為的大德者,是在幕後默默的耕耘,默默的付出,腳踏實地,實踐力行,任勞任怨,而不去炫耀自己的品德才華,不去誇揚自己的功德苦勞,真正的達到無得之心,那就是一種至善的境界。」


菩薩:因為道能容一切萬物,故能成其大。大就是寬廣的心胸,一個人能虛懷若谷,自能處處受益,而有長進,這是大人所要追求的終點站。


世界上最困難的事是認識自己,最容易的事是武斷別人;真正的迷失,是自己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觀念。雨露使得,松柏得之而養其蒼翠,荊棘得之而適長其芒刺,松柏與荊棘之別,全在個人的定力與信心,看法與行為上之不同。如同大道,君子得之而成為聖賢,小人得之則敗為殘靈,主要的因素是自己對自己的行為不清楚,更帶著有色的眼鏡來看大道,結果到後來卻都是自己考倒自己而已。


陳生:大學之道,就是大人所要走的路徑,也是修子必須學習的道路。


菩薩:然也。一個大人所追求的最終目的,就是止於至善。


可。停筆。吾退!


寶德雜誌201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