坐了七年皇帝寶座的漢高祖於公元前195年死去了,他的兒子惠帝即位。第三年相國蕭何也死去了。曹參與蕭何原是好友,後來政見不和,蕭何臨死前却推薦曹參做相國,惠帝同意了。
曹參為相國輔政,引進和提拔了一批務實際而不圖虛名的忠厚長者,排斥那些舞文弄墨、好生事端的官吏,其他的事就不大過問了。他整天喝酒,聊天,公卿大臣們向他請示政事,曹參就叫來人一起喝酒吃肉,直喝得醉醺醺回去了事。
惠帝見相國不理政務,心裏挺不踏實,就讓曹參的兒子去問他:「您身為相國,天天喝酒,不理政務,何以安撫天下?」
這一問曹參火了,拿起板子把兒子狠狠揍了一頓,罵他:「你懂得什麼,國事是該你多嘴的嗎?」
惠帝知道後更納悶了,就親自問曹參,是何道理。曹參趕忙脫下帽子說:「請問陛下,您同先帝比較,誰更英明?」
惠帝說:「我哪裏比得上先帝呢!」
曹參又說:「我與蕭相國比較,您看哪個賢明?」
惠帝微笑着說:「您似乎也不及蕭相國吧!」
於是,曹參語重心長地說:「是啊,陛下分析得很是。您比不上先帝,我又不如蕭相國,先帝與蕭相國平定了天下,又制定了法令規章,那麼,我們只要遵守定制,繼續推行,不就很好了嗎?」
惠帝理解了曹參的用意,稱讚說:「很好,就這麼辦吧!」這就是典故「蕭規曹隨」。
曹參的用意是什麼呢?曹參出任惠帝國之前會任齊相。他當時會請來許多名儒巨學諮詢如何治國安邦的道理,可是各說各的一套,誰和誰的主張也不一樣。
後來,他向一位高密北大學者蓋請教。蓋公講了一番「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」的道理,意思是當要簡政安民,國家才會安定,這種思想就叫「清靜無為」,或「無為而治」。據說這話更早出於黃帝和老子的經書,故又稱「黄老思想」。
漢初首倡黃老思想的就是相國曹參,後為朝廷所重視,宮廷內以及百官都加以學習,遂成為漢初統治階級的指導思想。
其實,漢初的「黄老思想」只不過是漢初「與民休息」政策的理論形態,它是植根於當時的社會經濟之中的。
漢初「與民休息」的國策,經漢高祖、惠帝和高后呂雉的連續推行,歷時二十幾年,已初見效果。史家稱讚當時的形勢是「衣食滋殖」,「刑罰罕用」,「天下晏然」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