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月19日 星期六

發心立願

  有一位學佛不久的居士,在閱讀《勸發菩提心文》時,讀到一句「金剛非堅,願力最堅」,居士不懂這個句子的意義,就去請教無相禪師。

  無相禪師告訴他:「在學佛的菩提道上,難免由於自己的惰性、業障或機緣不巧等障道因緣而退失菩提心,因此必須靠願力來支撐、鞭策。歷代高僧大德的道業成就,無一不是靠著誓不退轉的願力來完成的,像普賢菩薩有十大願,觀世音菩薩有十二大願,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,地藏菩薩有『地獄未空,誓不成佛』的悲願。這許多佛菩薩的大願,無一不是學佛者的榜樣。」

  居士仍然不懂:「為什麼想成佛,一定要立下普度眾生的志願呢?」

  無相禪師說:「如同一棵樹,眾生好比是樹的根,菩薩就像樹的花,佛便是樹的果。要想一棵樹能開花結果,就必須灌溉樹根,要愛護它,否則根一受到損害,樹就會枯萎了,又怎能開花結果呢?」

  信徒聽了,也深覺願力的重要,便問無相禪師的願力是什麼?

  無相禪師答道:「我的願力是我的,不是你的。你為什麼不發你自己的願力呢?」

  信徒終於心開意解,禮謝而去。

  發心,才有力量來完成自己的理想,完成自己的志願。願力,是一切成就的根本。

  「菩提發於心。於心無所尋。成就於一切。無古亦無今。」

※ ※ ※

  「入道要門發心為首;修行急務立願居先。心發,則佛道堪成;願立,則眾生可度。」故心一發,則志可立,願可成。如玄奘大師「寧向西天一步死,不回東土一步生」,最後歷經艱辛終於完成西域取經之大願。所以有志修行之人當發心立願,以堅定自己的信心與毅力,進而臻於上乘之道。古語有云:「書不記,熟讀可記;義不精,細思可精;惟有志不立,直是無著力處。」即是此理也。

  世人皆知做任何事情,一定要先訂定目標,有了目標才有努力的方向,有了方向,做事才有著力點。而訂定目標就是「立志」,在修行即為「發心立願」。其實世人對發心立願並不會陌生,君不見貪財者發心求鉅富,於是汲汲營營為利奔波﹔愛虛名者發心求盛名,耗費心力營造假象﹔也有人發心做大官,於是周旋在權力之間。所以你發了什麼心,則必然全力去做什麼事,因為發心之後,你就不容易放逸、懈怠,故發心立願是成就一切事業的重要助緣與動力。

  發心立願就如種一顆種子一般,如果你種的是小麥,就不會生出豆子﹔如果你種的是桃子,就不會生出橘子,因為種子有其個別不同的因,當然就生出不同的果。如若你能發菩提心,當然必能修菩提行,結菩提果。

  然而常有人發心之後又退轉,退轉之後又發心,此為何因呢?因其不明「無相」之理,故發心要能持久,必須明白「無相」之理,亦即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方不會為境所惑、所轉而能恆持也。

  所謂「無相」乃指對一切現象、情識不會執著之心態,亦即「空」的心態。一切現象、情識之所以是空,是因為一切本來皆無,因為因緣所生而「有」,但「有」並不會永存不滅,因此修行者對於這一切事件、現象以及感受的態度就不應執著。此即「諸法皆空」之理,亦是「一切無相」之理。

  修行者應多學習古聖先賢發大善願的精神,因為修行者功夫深淺,常因其願力大小而有所不同,故「君子立恆志,小人恆立志」,若能明白此理,則圓成聖道亦不遠矣!

在家修行法要-第十章-第一節  發心修行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