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處青山不道場,
何須策杖禮清涼?
雲端縱有金毛現,
正眼觀時非吉祥。
——佚名大德作 《無題》
清涼:五台山本名清涼山。
金毛:金毛獅子,文殊菩薩的坐騎。
正眼:正法眼藏的簡稱,意即清淨法眼,即就第一義諦來看。
有一次,趙州從念禪師要去參訪本名清涼山的五台山,相傳這是文殊菩薩曾經說法的殊勝道場,常有文殊菩薩示顯瑞相,誠信佛子都十分向往。
這時,有一位沒有留下名字的大德作了一首詩偈相送,意思是說:禪師啊,只要心靈歡喜清淨,哪一座青山、乃至哪一個地方不是殊勝的道場呢?你何須執著於名相上的清涼山,大老遠拄著手杖跑去參訪呢?即使在五台山上看到金毛獅子出現在雲瑞,文殊菩薩來示現聖相了,以佛法的第一義諦、究竟智慧來看,這都不一定是好事啊!
這首詩給我們兩個重要的訊息:一是真正的「清涼山」在哪裡?一是我們該用什麼樣的心情看待「瑞相」?
《華嚴經 菩薩住處品》說:「東北有山,名清涼山。從昔以來,諸菩薩眾,於中止住。現有菩薩,名文殊師利,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,常在其中而演說法。」注疏說:「清涼山者,即代州雁門郡五台山也。以歲積堅冰,夏仍飛雪,曾無炎暑,故名清涼。」這是經典文獻上的清涼山。
但如佚名大德所問:「何處青山不道場?」當知:真正的清涼山是在每個人自心,那裡諸菩薩眾的莊嚴萬德早已俱足,文殊師利菩薩一直在那裡演說清涼的智慧法音,從未離開。只是我們一向習於心外求法,千裡跋涉,徵逐不休,卻忘了自己的心才是智慧的勝地。
佛,這個字的本義是「大醒覺」,也是「向內追尋的人」。自己的心才是最殊勝的清涼山,找「避暑勝地」,請向內探尋吧。
其次,關於「瑞相」,佛弟子的看法通常偏向兩極化,不是視為自己修行的境界感通佛菩薩而沾沾自喜,甚而暗起慢心,凡聖分別心;就是視為迷信,避免談論。前面所引佚名大德的詩,較傾向後者,意思是說:如果因佛菩薩示現瑞相,而讓修行人貪著境界的念頭,像小學生得了枚獎牌就緊抱不放,四處炫耀,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啊。這是要提醒人別貪求瑞相,也別執著殊勝境界——就法而言,貪求和執著本身,絕非吉祥,都是障礙修行的。
前面所說的趙州禪師參訪五台山的故事,有個重要的轉折和尾聲。
趙州禪師看完佚名大德所送的詩偈,就說:「作麼生是正眼?」意思是說:什麼是正法眼藏?什麼是第一義諦?
這位執理鏗鏘,文采斐然的大德,一時對不上話來。《景德傳燈錄》記載:師自此道化被於北地。
佚名大德的詩偈已經非常好了,但趙州禪師輕輕一點,境界再上層樓,修行人才得以登高望遠。畢竟,向內追尋之後,更要泯除內外之別;不追求瑞相,但也別排斥瑞相啊。修行人的心,固然基本上要做到不徵逐外境、隨物流轉,但泯除內外,吉凶等二元對立的分別心,做到內外一如,心物合一,才是真正自在無礙的大安心。
一味禅:花之卷-第六篇:清涼山,你在哪裡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