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

滅亡的徵兆

  依據《史記》記載周幽王繼位的第二年,發生了一件大事,關中地區發生了大地震,造成涇河、渭水與洛河這三條河川也跟著震動並改變了河道地貌。

  周大夫伯陽父憂心的說:「周朝大概將要滅亡了吧!天地陰陽之間的運轉是有他的次序與道理的,如果失了次序,那是由於人民的干亂所致,陽氣潛伏在下面被陰氣壓迫著而無法發抒就會有地震,而河川的源頭也會因此被阻塞,源頭一阻塞,國家就會滅亡。河川一旦枯竭,就會引發山崩,這些都是亡國的前兆。」

  在涇河、渭水與洛河等三條河川,因為地震而枯竭時,西周的發源地岐山也崩塌了。

  摘要自余遠炫所著《春秋爭霸│戰爭啟示錄》,亂世總會出現幾個徵兆:

  第一個徵兆是天災的警示。周幽王上台時,周的發源地發生了強烈的有感地震,雖然現在無法得知地震規模大小,但根據岐山發生的走山情形與涇河、渭水與洛河紛紛斷流的情形來看,恐怕也不亞於台灣在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發生的大地震。岐山是周的發源地,岐山崩塌有其政治上的重要意義,具有高度危機意識的帝王,應該要體察這個微妙的政治變化,因為岐山是周人的重要精神象徵,就好像富士山之於日本,玉山之於台灣一樣,但現在山崩了,對崇信鬼神的周人來說,這是不祥的徵兆。大地震震出他們的心靈脆弱,周人不但面臨家破人亡的悲劇,還要面臨精神堡壘遭到摧毀,結果自然是信心崩潰。

  天災其實是在考驗人們是否能從災難中學會如何與大自然相處,《春秋》兩百四十二則歷史中有明文記載的天災紀錄就高達一百二十多起,民眾面對水災、旱災、蟲災、風災、火災、地震等災害,只能以民不聊生來形容。

  第二個徵兆就是人禍的警示,周幽王縱情酒色,無法凝聚民心。況且社會風氣充滿奢華,追求物質享樂,道德放一旁,笑貧不笑娼。經過一段時間無法向上提昇之後,自然就會向下沉淪走上兩種型態:第一種形態是走上暴力與犯罪,例如《水滸傳》裡被逼上梁山泊的黑社會份子。第二種形態則是趨向紙醉金迷耽於享樂的現狀,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,例如竹林七賢為了躲避德薄不正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,刻意讓自己裝瘋賣傻,又如晚唐、南宋、南明時期的社會風氣趨於萎靡就可看出端倪。

  第三個徵兆就是戰爭的警示,經得住自然天災,還要通過另一個更大更難的考驗,那就是人禍。通常人禍遠比天災可怕,持續的時間更長,嚴重者就是引起戰爭,造成烽火不斷,將導致許多家庭流離失所。

  周幽王繼位的第三年,相當寵愛他的妃子褒姒,可是她自入宮以後,卻不愛笑,幽王想盡辦法要逗她笑,她還是不笑;西周建立初期,在京城附近的驪山之制高點設置烽火台,如果京城發生危急事件,就立刻在烽火台點上狼煙,以便讓諸侯火速來救。後來,偶然來到驪山,但是周幽王為了博得褒姒的歡笑,竟然點起烽火台的狼煙,以致諸侯趕來勤王,每次都是假警報,而且褒姒看見諸侯狼狽不堪的模樣,竟然開懷大笑,卻惱怒了眾諸侯。最後北方的犬戎真的入侵,周幽王再度點起烽火時,諸侯以為又在開玩笑,竟然沒有人趕來勤王,犬戎在申侯的協助下,竟長驅直入鎬京,因此滅了西周。

  其次,即是當政者未能注意【大自然的警訊】。自古以來,天災頻傳,有德者自會省思疏忽之處,加以改善;並且施德政於災區,藉以安撫民心;若未予以妥善安排,常會引起社會問題與動盪不安。諸如:隋文帝楊堅雖有統一中國的豐功偉績,但生性貪婪慳吝,在位廿四年中,橫征暴斂,搜括民脂民膏,在鞏縣建造興洛倉,屯積糧食,在洛陽屯積布帛,儘管糧食足夠全國人吃五六十年,但發生饑荒時,卻捨不得開倉賑濟,使百姓流離失所,餓殍遍野,致天下大亂。古德云:「以史為鏡,可以知興替。」由以往歷史之記載,可鑒知天災、人禍,再加上戰爭,殺戮之結果必定生靈塗炭,民不聊生,此即為宗教所稱之【浩劫】。

摘錄自
寶德雜誌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